《辽宁青年》杂志创刊于1949年8月15日,由共青团辽宁省委委员会主办,其前身为《生活知识》报,后改为《共青团员》杂志,“文革”中曾一度停刊,1972年复刊,定名为《辽宁青年》。
八十年代的 《辽宁青年》内容丰富多彩,文章短小精悍,贴切生活,敢于曝光社会阴暗面,而且风格朴实清新,贴近青年,犹如良师益友,循循善诱……。 她的文风简约质朴,文字情真意切,潜移默化地对青年认识世界、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正确引导和美好参照作用。
她致力于为青年人做实事,维护青年人的合法权益,为读者解难题,提咨询和帮助,刊登的一些文章震撼心灵、启发心智、激励心态,为青年开辟了视野,让他们看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也特别适合学生阅读,而且价格不贵又好携带。许多人读者每期必买,每期必读,在整个八九十年代都是风靡全国的青年刊物,成为几代人的精神食粮。
1994年,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读者调查中,《辽宁青年》杂志被评为“最受青年喜爱的国内十佳期刊”,最高期发行量达240万册,创造了全国青年刊物的一个奇迹。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辽宁青年》已经不复昔日辉煌,据中国期刊协会200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辽宁青年》当时的发行量已不到60万份。
而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崛起, 纸质媒体日益的边缘化,面对媒体发展新形势,《辽宁青年》杂志 也在求新求变。如努力抓好“走、转、改”的报道,派出记者为本刊采写独家稿件,转变作风,到基层读者身边去感受、倾听、捕捉素材,提高期刊信誉度、辨识度,成为网络竞争读者的“利器,重新找回读者群。
杂志将持续为那些普通青年尤其是最需要温暖的青年发声,关注他们的利益、创业、生活和就业。坚持原创,坚持品牌效应,坚持自己的风格,着力培养记者队伍,精心打造品牌栏目,让《辽宁青年》这份老牌知名杂志,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七十余年风雨路,良师益友伴君行!
《故事会》创刊于1963年,最初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主办,1974年3月改刊名为《革命故事会》,1978年开始由上海文艺出版社主办,1979年1月《革命故事会》恢复原刊名《故事会》。
进入八十年代的《故事会》以发表反映中国当代社会生活的故事为主,同时兼顾各类民间故事和经典的外国故事,融文学性、传奇性、趣味性于一炉。努力追求口头性与文学性的结合,力求每一篇故事都好读、易讲、能传。
《故事会》是八九十年代老百姓最熟悉和喜欢的杂志之一。举凡家长里短、百姓传奇、武侠警匪、社会情感、悬疑鬼怪、善恶人性、奇闻趣事、幽默笑话等等都能在杂志中一睹为快。内容丰富多彩,通俗易懂,图文并茂,老少咸宜。
《故事会》文章配图一般都是手绘插图,像大家熟知的庞先健、陈谷长、陆华、罗希贤、黄英浩等连环画家都曾为其绘制大量插图。读者从农民、工人到学生、知识分子,堪称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国民杂志。不论是日常休闲还是长途旅行甚至是上厕所的空闲时间,不少人都会掏出《故事会》读的津津有味。
1985年,《故事会》曾创造了单期760万册的销量,即使在2000年前仍保持着单期平均300万册的销量。2010年前,《故事会》杂志广告收入每年最高能到1500万元。
2015年后,随着新媒体对纸质媒体的冲击以及报刊亭从各个城市销声匿迹,纸质媒体发行遭遇重创,《故事会》也未能幸免,杂志广告锐减,发行量暴跌,杂志面临艰难困局。如今,杂志社也在顺应新形势,与时俱进,进行大刀阔斧改革,转型,做多种尝试和突破,诸如重新定位,打造“学生”杂志,合作录制故事短视频,音频有声故事等。同时,编辑们认为《故事会》应该更贴近读者,讲好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只有故事真正反映出老百姓自己心里的东西,才会受到读者的认可和欢迎。
生命之树永长青,精彩故事常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