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18日,意大利帕多瓦大学伽利略礼堂迎来了上一年度的“帕多瓦杰出人士”颁奖典礼。李雪梅是7位获奖者之一,也是近30年来首位获奖华人。帕多瓦市市长焦尔达尼出席颁奖仪式,称赞李雪梅为“文化交流的桥梁,教育创新的典范”。
在意大利耕耘华文教育30多年的李雪梅,近日接受中国侨网“华人故事”栏目专访,讲述她的帕多瓦华文教育故事。1
从“中文家教”到大学老师
1983年,李雪梅从辽宁师范学院(今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国内从事了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1992年,她带着4岁的女儿到意大利与正在帕多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丈夫团聚。 到了意大利后,由于担心女儿忘掉母语,李雪梅坚持在家给她补习语文课。“我先生的一些朋友和当地华人知道我在国内是语文老师,便把自己的孩子送来学习,一开始是五六个孩子,后来越来越多。”她说。 没过多久,李雪梅受到佛罗伦萨一家民间社团负责人玛丽娅的邀请,教授中文和中国历史。 为了能让更多人学到中文,玛丽娅的丈夫义务充当司机角色,每天带着李雪梅辗转于佛罗伦萨和普拉托两市之间的多个国立学校。“那是一段既辛苦又充实的时光,我重拾了自己热爱的教育老本行。”李雪梅说。李雪梅。(受访者供图) 除了教课外,李雪梅还成为了当地中文电台的特邀嘉宾,每周都会为他们录半个小时的节目。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一年多,后来帕多瓦的两个社团也邀请她去教中文。 1995年,威尼斯大学招聘中文教师,经一位教授的举荐,李雪梅参加考试最终被正式聘用。入职威尼斯大学后,李雪梅和同事拉菲伦萨教授一起在威尼斯大学东方语言学院创建翻译系,两人开始教授中文、汉语语法和翻译。 在随后的教学工作中,李雪梅一边“带老师”,一边“带学生”。她回忆说:“那时一下课,总有老师在门口等我,交流语法及教学中其他难点问题。课间休息10分钟,连口水都顾不上喝,大家学中文的热情非常高。” 在威尼斯大学教书期间,李雪梅编写了《你好,中国》系列教材,这些教材除了在本校使用,还被那不勒斯大学、米兰大学、都灵大学、帕多瓦大学、摩德纳大学等多所意大利高校采用。 在威尼斯大学19年的教学生涯中,李雪梅逐步成长为威尼斯大学翻译系中文教师的负责人。 此后,她先后受邀担任摩德纳大学和的里雅斯特大学的特聘教授,同时还受聘于帕多瓦大学,为硕士研究生教授中文语言与中国文化。 李雪梅说,在这些意大利大学教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懂中文、热爱中国文化的意大利学生,确实有成就感。如今,他们中有的做了大学教授、有的做了国际幼儿园的校长,有的在使领馆工作。
李雪梅获颁“帕多瓦杰出人士”奖证书和奖章。(受访者供图) 除了大学的工作,李雪梅业余时间还义务帮助当地华侨华人朋友的孩子们学习中文。后来,随着上门求学的孩子越来越多,家教已经无法满足华侨华人子女学习中文的需求。 意大利的华侨华人绝大多数来自浙江,很多在当地出生的孩子只会讲意大利语和家乡方言。李雪梅告诉记者,有一次她去一家中餐馆吃饭,当她用中文与餐馆老板的儿子交谈时,对方竟然一脸茫然,这让她感触颇深。 李雪梅意识到,仅仅教华侨子弟认几个汉字或说几句中文远远不够,关键是要让孩子们深入学习中国文化,从而守住自己的根脉。
2
“创办一所学校是我的梦想”
2001年,在当地华商会和学生家长的支持与帮助下,李雪梅创办了意大利金龙学校。“目的非常简单,就是想给华侨华人子女一个稳定的学习中文的环境。”她说。 创校之初,没有固定校舍,李雪梅四处奔走找合适的地方;没有教材,她亲自编写;没有教师,她和丈夫就一人带一个班级。 经过多年的努力,金龙学校逐渐发展成为威尼托大区最大的华文学校,先后建立了 7 所分校,教学区域跨越了伦巴第和艾米利亚-罗马涅等几个大区,覆盖了意大利北部十几个省。
李雪梅在教金龙学校的学生们包饺子。(受访者供图)
“创办一所正规的、专业化的学校,一直是我的梦想。”李雪梅说,在创办金龙学校时,她就发现很多华侨华人子女因为语言障碍或家庭问题,融入不到班级里去,很多学生到高中就辍学了,有的甚至初中都没读完。
李雪梅觉得这种业余教育,不能从根本上完全帮助到华裔子女,她想在金龙学校的基础上转型升级,创办一所正规的学历制学校。“让华裔子女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培养一批阳光向上、人格健全的新一代华裔青少年,彻底改变当地社会对华人的印象。” 李雪梅的想法得到了一些志同道合朋友的支持,并愿意投资与她一起办学校。经过认真准备和筹备,几方经过商讨,最终确定在意大利教育文化名城帕多瓦市创办一所国际学校。为了能够一心一意办好学校,李雪梅辞去了所有大学的教职工作。 2013年9月,中意国际学校正式开学,李雪梅担任校长。她告诉记者,中意国际学校到目前为止仍然是意大利、乃至欧洲唯一一所由华人创办、纳入当地教育体制的三语寄宿学校。2013年,中意国际学校建校暨开学庆典。(受访者供图) 中意国际学校办学之初经验不足,李雪梅遇到了很多困难,最大的挑战就是文化的冲突。老师和学生分别来自不同的国家,这里不仅有中意文化的碰撞,而且也有与其他国家文化的碰撞。 李雪梅举例说,学校明确规定严禁学生染头发、穿牛仔裤、谈恋爱等,但在意大利和外国家长看来学生的这些行为都不是问题,学校不应该干涉。华人家长希望学校给孩子多留作业,而意大利的家长以及其他国家的学生家长都认为应该给孩子少留作业,每次家长会,都要为此争论很长时间。 为了让家长认同和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李雪梅用了很长时间与家长沟通,逐渐得到了他们的理解和认同。
李雪梅为幼儿园小朋友颁奖。(受访者供图) 学校的管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包括学校资质的审核、教学工作的推进、教师资质和工资待遇、学校设施的维护以及缴纳税收等问题。李雪梅感慨:“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严格遵循意大利的法律和要求,创办了一所正规学校,十几年来,走到今天确实不易。” 李雪梅介绍说,学校目前形成了包括幼儿部、小学部、初中部和高中部在内的完整基础教育体系,并成为帕瓦多省18 所重点中小学之一,学生组成也由最初的单一华裔学生,发展到如今意大利学生和其他外籍学生占比达 40%。
3
“跨越这座桥吧!”
在长期的中文教学工作中,李雪梅发现很多海外读者非常想了解中国,但是苦于没有合适的读本。经过 3 年的编译整理,李雪梅主编的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籍——《认识中国》于2009年出版发行。目前已经出版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希腊语、俄语、蒙古语、英语等10种语言版本。
李雪梅主编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籍《认识中国》。(受访者供图)
《认识中国》一书通过中国概况、山川名胜、文房四宝、四大发明、古代技术、历史人物、古代智慧儿童、神话传说、成语故事、语言和汉字、中国传统节日等章节介绍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以讲故事的方式传播中华文化。 “这本书让那些出生、长大在海外的华裔子女及各界国外友人从中了解中国、热爱中国。”李雪梅表示,希望透过它,读者能多多少少地看到中国文明之概貌。 李雪梅告诉记者,30多年来,她见证了越来越多的意大利人了解并喜爱中华文化,威尼托大区“汉语热”不断升温,目前已有20多所高中开设了中文课,并将中文作为高中毕业考试科目。 学校成立后,李雪梅更加致力于意中教育、文化交流,组织威尼托大区的校长和师生,以及中意国际学校的学生和家长到中国访问,让他们了解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到中国访问,很多人刷新了认知,爱上了中国,喜欢上了中国文化。”李雪梅说。当地时间12月9日,“中华文化大乐园—帕多瓦营”走进中意国际学校,图为学生们在学习剪纸。(受访者供图) 从2002年起,李雪梅每年都组织学生参加“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活动。同时,中意国际学校也接待来自中国的文化交流访问团。当地时间12月9日,“2024 年中华文化大乐园—帕多瓦营”开营。来自福建省的12名优秀教师在中意国际学校开设中国书法、绘画、舞蹈、朗诵、武术、舞龙舞狮、剪纸、手工等课程。 对于获得“帕多瓦杰出人士”称号,李雪梅说,这是对她和中意国际学校“这座桥梁”所取得成绩的肯定和赞扬,也是鼓励和期许。 在中意国际学校10周年校庆时,李雪梅引用“天堑变通途”作为学校的对外宣传标语,翻译成意大利语就是:“跨越这座桥吧!”在她看来,是跨越一座连接意大利和中国两个国家、两种文化的桥梁。
李雪梅在中意国际学校10周年校庆上。 (受访者供图) “意大利是马可·波罗的故乡,他是开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先行者,我们学校一定会不断涌现出新时代的马可·波罗。”李雪梅对此信心满满。
2024年上半年,李雪梅出版了《意大利华人移民文化研究》,这是一本从文化的角度来探讨华人移民的专著,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为了写好这本书,她曾前往浙江侨乡青田实地考察,还走访了米兰、罗马等地的老华侨,记录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这本书让更多人了解华人移民在意大利的生存状态,以及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很多不能理解的表面现象可以从中找到答案。”李雪梅说。
回顾自己在意大利从事华文教育30多年的历程,李雪梅说她走出了一条布满荆棘而又铺满鲜花的道路。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一是源于自己的“痴心”,她引用作家林语堂的话说:“人必有痴,而后有成。”二是来自丈夫的支持和陪伴,“在华文教育这条路上我们并肩前行”。
记者:韩辉
责编:马海燕
制图:杜晓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