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银行那些收不回来的贷款都去哪儿了?最近,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公布的2025年一季度不良贷款转让业务数据,可谓是掀起了金融市场的惊涛骇浪 ,其中的个贷不良数据更是令人咋舌。

先来看一组震撼的数据:2025年一季度,批量个人业务成交规模达到了370.4亿元,成交单数128单,同比分别增长760%、357% !如此迅猛的增长速度,仿佛是金融市场里突然闯入的“巨兽”,让人措手不及。
个贷不良成交量为何会如此疯狂地暴增?这背后其实隐藏着金融机构的诸多困境。一方面,金融机构个贷不良压力巨大,2024年有银行零售净利润占比大幅下滑至0.6% ,这意味着银行在个人贷款业务上的盈利空间被严重压缩,不良贷款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威胁着银行的财务健康。另一方面,随着个贷不良转让试点的不断开展,金融机构逐渐掌握了成熟的批转管理能力,开始学会向表外资产要利润 ,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减轻自身的不良贷款负担。再加上当前经济环境下,个贷不良业务作为逆周期行业,被市场寄予厚望 ,众多投资者认为在经济波动中,这或许是一个能挖掘出价值的领域。
从资产类型结构来看,一季度个人消费贷款、信用卡透支、个人经营类贷款规模分别为268.2亿元、51.9亿元和50.1亿元,占比分别为72.4%、14%和13.5% ,其中个人消费贷款占比已经连续两个季度上升 。这表明个人消费贷款领域的不良问题日益突出,可能与人们的消费观念、经济形势以及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从成交价格来看,个人经营贷、个人消费贷和信用卡透支不良资产的平均折扣率分别为6.8%、3.8%和4.4%,较2024年四季度分别下降0.9个、0.3个和0.6个百分点 ,价格的不断下滑,究竟是市场回归理性,还是另有隐情?
再把目光投向受让方,一直以来,地方AMC在批量个人业务中占据着绝对主力的地位,但这个格局在2025年一季度被打破了。中国信达首次进入业务前十大活跃受让方机构名单 ,这一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投入平静的湖面。中国信达可是不良资产领域的“巨擘”,它的入局必然会给个贷不良业务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从2024年开始,中国信达就开始在个贷不良业务上发力,进行个人不良贷款业务系统建设项目招标,上线个人不良贷款业务系统 ,还以11亿元高价竞得微众银行2897户“微业贷”不良资产包 。它的这些动作,不仅显示出对个贷不良业务的野心,也预示着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中国信达的入局,会给行业带来哪些具体的影响呢?业内人士分析,由于规模效应,未来个贷不良资产包规模可能会不断增大 ,这对于小规模投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们可能会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被逐渐边缘化。而且,中国信达的管理经营模式与金融机构不同,这可能会对不良处置的生态带来重大改变 ,或许会推动行业朝着更加规范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但也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让市场格局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个贷不良市场的风云变幻,不仅关乎金融机构的兴衰,也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银行低价甩卖不良资产,背后是金融风险的重新分配;信达等巨头的入局,预示着行业的重新洗牌。未来,这个市场将走向何方?是会在巨头的引领下逐渐规范,还是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引发更多的风险?这一切都有待时间的检验。作为普通民众,我们也应该密切关注这个市场的动态,因为它的任何变化,都可能在不经意间影响到我们的经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