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知青下乡不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它是在什么背景下形成的

俊德谈历史 2023-03-28 23:37:04

1968年夏季以后,全国有几百万大中专、城镇普通中学毕业生和部分小学毕业生需要就业。加上前两个积累的人数,大约有1000万红卫兵将失业,这种情况一旦发生,严重的后果将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在学校,还有工宣队、军宣队对红卫兵进行管理和限制,一旦他们涌入社会,谁也无法驾驭这些充满“革命激情的”青年。

就这样,上山下乡成为数百万红卫兵的必由之路,可能也是唯一一条道路。

1969年8月18日,毛主席首次检阅红卫兵两周年之际,《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社论《坚定地走同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盛赞红卫兵运动,要求红卫兵更坚决地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坚定地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

同报还刊登了五名到生产建设兵团的北京红卫兵的文章,他们幸福地回顾了两年前受到毛主席检阅的情况,说他们到农村“锤炼对毛主席的一片忠心”。

11月15日,68届大、中专毕业生开始分配,他们中许多人被分到农村当农民。

在上山下乡新浪潮中,许多城镇居民也被迫到农村落户,一个偶然的机会使甘肃省一个偏远的小县城成为家喻户晓的地方。

甘肃省会宁县,是靠近宁夏的小县,地处黄土高原,只有688户居民。1968年7月到12月中旬,有191户995名城镇居民和知识青年被分到13个公社落户。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报道了会宁县居民和知青上山下乡的消息,并公布了毛主席12月21日发出的指示: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该欢迎他们去。

这段重要的话是毛主席对城镇红卫兵公开发出的最直接的动员令,它犹如强劲的旋风,给刚刚新撑起来的上山下乡运动的风帆,增添了无穷的动力。

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在12月22日的报纸和电台出现以后,全国一片欢腾!

新华社是这样报道的:

从昨夜到今天,全国各大城市、中小城镇以及广大农村的革命群众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一片欢腾,纷纷冒着严寒和风雪,敲锣打鼓,集会游行,最热烈地欢呼毛主席最新指示的发表。

在震天的锣鼓和鞭炮声中,在欢腾的庆祝声中,在语惊乾坤的豪言壮语声中,一场现代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市青年人口向农村迁移的大潮终于掀动了!这场运动涉及的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是世所罕见的。

它是在“文革”动乱时期采取的非常措施。它对整整一代年轻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

由以上文字可以看出,安排上千万知识青年就业,在当时来说是很难做到的;即使没有文化大革命,以我国当时工业基础薄弱、经济落后的现状,也难以解决这么多人的就业问题。

因此,毛主席才发出让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锻炼的号召,既缓解了城镇就业压力,又支援了农村生产建设,同时减少了过多失业青年可能带来的不稳定社会因素,可谓一举多得。

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发表后,全国各地立即出现了上山下乡运动的新高潮。

响应号召的下乡青年包括大学生,中专生,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社会青年,以及在校的一些低年级中学生、个别已经工作了的青年等等,形成了滚滚的洪流。

同时,成千上万的城镇居民、医务卫生人员、文教人员,国家干部、受到运动冲击的“专政对象”,也被卷入了这股奔腾的洪流。

中学毕业生下乡的人数最多,许多人的年龄只有十五六岁。甘肃省会宁县67、68届中学毕业生,在12月底以前全部下乡。

革命圣地延安、井冈山,主要安置的是北京、上海的红卫兵。1969年初,首批北京知青千余人到达延安农村落户,到1970年北京知青达到2万余人;北京知青在1968年就有2300多人到内蒙古丰镇县插队。

北京知青去延安

上海知青奔赴江西、吉林、黑龙江、云南等地,仅井冈山就接纳了上海等地知青1万5千多人。1969年头5个月,天津市就有7万人到了内蒙古、黑龙江、山西、河北等地农村。

人口最多的四川省,到1969年5月已有25万知青下乡,一年以后下乡知青增到40万,比文革前多4倍。

1969年8月18日,毛泽东检阅红卫兵三周年之际,北京市又有一批知识青年出发,上海市下乡人数达到40余万,天津市也达到17.4万。

到1969年底,上海市近50万知青奔赴江西、安徽、黑龙江、云南、贵州、吉林、内蒙等地;广西下乡知青达到11万余人。在海南岛,也有来自广州、湛江、汕头等地的10多万名知青。

在最新指示下达后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全国初中、高中毕业的红卫兵就有500万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前后历时25年,共有1700多万知青参与其中。

0 阅读:26

俊德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