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0亿产业投资重塑大连新质生产力版图

最城建次 2025-02-24 03:52:17

2025年2月23日,大连市发布2024年重大项目建设“成绩单”:全年推动实施重点项目超2000个,撬动总投资2.4万亿元,其中1147个重大产业项目贡献投资5100亿元,627个民生工程投入4247亿元,央地合作项目更以3000亿规模刷新区域合作纪录。在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攻坚之年,这座东北龙头城市以“项目为王”的战略定力,正重塑中国北方经济地理版图。

一、产业跃迁:5100亿投资锻造新质生产力集群

大连的产业升级路径清晰呈现“三新”特征:

1. 传统产业“焕新”:恒力聚酯园投产使石化产业链附加值提升20%,庄河海上风电并网年发电量达15亿度,推动清洁能源占比突破45%;华锐风电核心零部件项目填补国内10MW以上风机轴承技术空白,国产化率从60%跃升至85%。

2. 未来产业“育新”:英歌石科学城集聚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等32家科研机构,氢能储能、精细化工等领域17项核心技术进入中试阶段;复星雅立峰疫苗基地建成后年产mRNA疫苗1亿剂,成为东北亚生物医药新高地。

3. 现代服务业“出新”:航运中心总部大厦吸引马士基、中远海运等67家头部企业入驻,航运服务能级比肩天津港;杉杉国际名品运动小镇引入全球首座冰雪主题免税商城,2024年客流量超300万人次,旅游收入同比激增180%。

二、央地协同:3000亿合作重构资源配置逻辑

大连以“学院+活动+园区”三位一体模式激活央企动能:

- 智库赋能: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全年培训央企高管超800人次,促成中粮饲料蛋白加工、通用技术机床升级等9个项目落地,技术溢出效应带动本地50家配套企业升级。

- 平台嫁接:夏季达沃斯论坛吸引华润万象城、中国联通智算中心等12个产城融合项目签约,其中大连数谷智创园已入驻华为、东软等企业,数字经济规模突破2000亿元。

- 特区试验:太平湾国资国企改革区创新“存量盘活+增量激活”机制,STX造船资产重整案例吸引外资12亿美元,船舶制造产能恢复至巅峰期80%。

三、民生筑基:4247亿投入破解“幸福方程式”

重大民生工程呈现“硬联通”与“软服务”双轮驱动:

- 交通革命:大连湾海底隧道通车使主城区至金普新区通勤时间缩短40%,地铁4号线串联6大产业园区;金州湾国际机场建成后旅客吞吐量将达8000万人次,较周水子机场提升3倍,空港经济带预计创造GDP1200亿元。

- 健康托底:中心医院改造后床位增至2500张,引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等98台高端设备;泰康长寿社区提供CCRC(持续照料退休社区)模式,吸引京津冀养老客群,预定率超90%。

- 生态治理:辽东半岛水资源配置工程建成后年调水量达3亿立方米,可满足200万人口用水需求;长海大桥贯通将海岛旅游旺季从4个月延长至全年,渔民人均收入预计增长50%。

四、政策创新:245.5亿资金杠杆撬动超长期动能

大连在资金筹措上展现“三个首创”:

1. 债务工具突破:成功发行东北首单15年期市政债,利率较同期国债低15BP;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中石油原油储备库等战略项目,资本金内部收益率提升至8%。

2. 设备更新革命:6.5亿技改资金推动冰山集团等企业智能化改造,工业机器人密度从187台/万人增至260台,生产效率提升30%。

3. 消费升级实验:84类家电补贴拉动110亿销售额,绿色智能产品占比从35%增至62%,循环经济产业园年处理废旧物资能力突破50万吨。

五、启示与展望:从“项目攻坚”到“范式革命”

大连经验揭示东北振兴的深层逻辑:

- 空间重构:通过“海(航运中心)+陆(太平湾)+空(金州湾)”立体枢纽建设,破解“投资不过山海关”魔咒,2024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3%,增速领跑东北。

- 机制突破:专项债“拨改投”改革使资金到位效率提升40%,EPC(工程总承包)模式普及缩短项目周期20%,成为全国基建管理创新样板。

- 生态进化:央企“头雁效应”激活民营经济,2024年新增市场主体11万户,民间投资占比回升至52%,初步形成“国资主导+民企配套+外资补充”生态圈。

当2.4万亿投资从蓝图变为现实,大连正从“东北振兴排头兵”进化为“环渤海增长极核心引擎”。这场以项目为载体的城市跃迁,不仅关乎GDP数字的攀升,更是在双循环格局下,为中国经济“换挡提质”提供了一套可复制的系统解决方案。

1 阅读:235
最城建次

最城建次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