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是“水中珍品”淮王鱼繁育季末期。凤台城北湖渔场,近期以来的工作,就是将孵化几日后能进食的淮王鱼幼苗,从小的繁育池转移到大的养殖池塘,并给予精品“开口料”饲喂。一个月的繁育季中,每轮孵化淮王鱼幼苗在50多万尾,要经过20多轮,算下来,今年繁育淮王鱼鱼苗数量可达到1100万尾,是历年来繁育数量最多的一年。
“淮王鱼”头尖、小,吻肥厚,光滑无鳞,有着类似于鲨鱼的外形,主产于淮河干流凤台硖山口水域。“凤台淮王鱼”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有着独特的美味,曾有传统名菜“淮王鱼炖豆腐”,是1992年在淮南举办的“第二届中国豆腐文化节”的吉祥物。为加强淮王鱼的保护,淮河淮南段设有“淮王鱼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年禁捕,为安徽省二级保护动物。
从2008年开始,国家对淮河实施增殖放流。其后,在淮南设立“淮王鱼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后,淮王鱼放流力度加大。如今,随着多年持续不断的增殖放流,和淮河水质质量的提升,淮河重现淮王鱼,种群不断扩大。凤台城北湖渔场繁育的淮王鱼,多为放流所用,其余外销用作养殖,以扩大“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数量。
淮王鱼的繁育不易,首先亲本的取得就不容易,得生长4年以上才能达到性成熟,个体重量得长到6、7斤以上,这在淮河天然水域里几乎见不到。亏得凤台城北湖渔场已有历经8年的成功繁育,留有一定数量的亲本为基础,才能达到如今的繁育规模。
此前,在凤台城北湖渔场进行淮王鱼繁育初期,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即早早赶到渔场,观察拍摄到淮王鱼繁育过程。淮王鱼喜阴怕光,为此每天繁育时间也要尽量早些。只见渔场繁育人员从繁育池中捞出母鱼,挤出鱼卵,由于之前已为母鱼打过催产针,因此鱼卵很容易挤出。挤出后的鱼卵要在容器中立刻授精,随之迅速将受精卵倾倒入孵化池中,水中有类于窗纱做成的人工鱼巢接上,鱼巢是40厘米×60厘米的规格。随后鱼巢被立起来,挂于池中,池中形成流水,富含氧气,提高鱼苗孵化率和成活率。
繁育人员介绍,淮王鱼雌鱼在5龄到7龄是盛产,规格有6、7斤到8、9斤重,而这个年龄的雄鱼大些的有10斤重。随着繁育技术的提高,如今1条雄鱼最多可配26条雌鱼,数量比以前提高有5倍,繁育效率更高了。每条产卵数量在2—6万粒。淮王鱼繁育不同步,雌鱼成熟一批做一批,是分批进行的。繁育季里,每天要使用1条雄鱼亲本,配上20条以上雌鱼亲本,雌鱼每条产卵数量在2—6万粒,除去不能够孵化的,这样,每天可繁育50万尾幼苗。目前,渔场有500多条雌鱼亲本,整个繁育季里,可获得1100万尾淮王鱼苗。
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了解到,淮王鱼受精卵布到鱼巢后,经40至60小时,幼苗破膜孵化,此时,幼苗身上还挂着卵黄囊,靠吸收卵黄囊营养,不进食。经过一个礼拜生长后,卵黄囊吸收完毕,外形长得像小蝌蚪,这时,就要转移到露天的大池塘中饲喂“开口料”了。“开口料”是粉料,因淮王鱼喜阴怕光,“开口料”还需放在遮阴网下。待能够正常喂食后,就要经过驯养过程,直至长成为可放流或是商品鱼苗。
从2014年开始,凤台城北湖渔场首次成功繁育出淮王鱼,当年繁育数量50万尾,此后每年都在增加。渔场人员介绍,在县水产技术部门的支持和推广下,从去年到今年,凤台县在采煤塌陷区选了几家条件比较好的进行网箱养殖淮王鱼,从养殖效果来看,成鱼都在2斤到3斤左右,达到了商品鱼的需要。正是由于淮王鱼繁育数量的提升,这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基础才得以不断扩大。如此,期望在不久的将来,能让养殖的淮王鱼端上餐桌成为大众美食。(记者 张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