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寥寥秋尚远,杳杳夜光长。尚可留恋否,年丰粳稻香。

傅山聊文化 2024-08-20 19:33:21

处暑,也叫“出暑”。人们这样说,是很有道理的。简单的说就是“走出暑天”,在向暑天告别,要和暑天说再见啦。斗指西南,黄经150°,“三暑”中的末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

“尚可留恋否”?

“炎炎烈日似火烧”,这通常指的是夏天,尤其是“三伏天”。都说“寒在三九,热在三伏”,那是经验的总结,代代相传的。到了处暑这个节气,差不多三伏天就要结束了。热有三伏,同样还有“三暑”:小暑、大暑、处暑。有意思的是:在大暑与处暑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的节气,立秋。这种奇妙的二十四节气排序,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当然,这是自然界基本情况。同时,也是古之先贤通过观察、思考、总结出来的,充满着智慧:

农作物需要这样的天气。农作物需要暑热,方才有利生长成熟。随着小暑、大暑时节,农作物渐渐长大。(小暑、大暑的特点是早晚都热,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到了立秋,天还热。天气基本情况是:白天热,晚上渐渐变凉。便于农作物白天继续成长,晚上保存热量,维持能量。等到了处暑这个节气,暑气渐渐退去,农作物差不多也成熟了。

宋代的吕本中告诉我们《处暑》就是这样“寥寥秋尚远……年丰粳稻香”。暑热长一点,意味着:丰收会多一些。

知道了暑热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成熟,这可是粮食生存问题,至关重要,一下子心就平静多啦。“心平气和”,本身就是养心。都知道“夏季养心正当时”,暑热也该养心。随着秋季到来,凉意渐浓,养生的重点该有所改变。大神们都知道“秋季养肺”,那么处暑季节是不是该养肺啦?

个人认为,也对也不对。

对,“秋季养肺”这是没有错的;此其一,其二认为其不对,是因为“处暑”还处在一个叫“长夏”的阶段。中医认为从“立秋”到“秋分”这个阶段比较特殊,属于“热”还在,“凉”已起,“冷热”同在。这得要有多么大的包容性。五行称之为“土”。

神奇的是,我们身体中还真有这种包容性极强的。五脏的脾,六腑的胃。脾胃属“土”,“土是万物之母”。母亲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包容性,“海纳百川”。

爱她,就好好对待她。对母亲是这样,对待自己身体里的五脏六腑,至少不能小觑,尤其是脾胃。不是有“脾胃是后天之本”之说吗?

“长夏”正是养脾胃的好时候。

预防感冒。昼夜温差大,空调过冷时间过长,出汗多津液损失大,体之营卫失调……贪凉冷饮伤及脾胃,身体机能下降。对此,中国智慧,多喝开水。

充足睡眠。

必要进补。

适当运动。太极拳,易筋经,八段锦,五禽戏,健身操……跳绳,跑步,走路,俯卧撑……总有一样适合你的。锻炼的标准就是:微微出汗,明天还能炼。

1 阅读:25

评论列表

龍鳳飛

龍鳳飛

2024-08-22 12:02

天上人間迎金秋,出伏入秋處暑天。 遍地金黃稻花香,秋意漸濃楓葉紅。 風起雲散暑氣消,炎熱酷暑將漸退。 雨消暑退涼風至,淸爽宜人最愜意。 暑氣秋風吹散盡,舒適延伸爽全身。 日麗風淸金天浄,金風玉露喜相逢。 ​ ​ ​天上人間迎金秋,出伏入秋處暑天。 遍地金黃稻花香,秋意漸濃楓葉紅。 風起雲散暑氣消,炎熱酷暑將漸退。 雨消暑退涼風至,淸爽宜人最愜意。 暑氣秋風吹散盡,舒適延伸爽全身。 日麗風淸金天浄,金風玉露喜相逢。 ​ ​ ​

傅山聊文化

傅山聊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