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稿】“山医命相卜”探源

金东文化 2024-03-15 02:56:20

【修订稿】“山医命相卜”探源

金栋按:所谓“山(仙)、医、命、相、卜”五术之说,网络上称“道家五术”、“道教五术”、或“玄学五术”等,然经查阅中华相关古籍文献及字典辞书,皆未见有此等之说。殊不知,此乃现代网络虚拟小说《金篆玉函》之术语、之内容。

网络虚拟小说《金篆玉函》“山、医、命、相、卜”之五术,有人认为源于《易经》,并与道家、道教有关。殊不知,其内容属于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数术略”、“方技略”之范畴,与“六艺略”之《易经》、“诸子略”之道家,原本不属于一家、不属于一略。

《汉志》“六艺略”之《易经》乃“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三圣、三古指上古伏羲氏、中古周文王、下古孔子)之作,圣人之言也,目的是“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顺命而行道”;“诸子略”之道家,乃史官所记历代君王成败、存亡、祸福之道,即“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人君南面之术也”;“数术略”包括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等六种,“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即卜巫史官之职责,以占候国运、预测人事之吉凶祸福;“方技略”包括医经、经方、房中、神仙等四种,“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乃生命医学,使生命生存延续之工具、技术与方法。后来“数术”与“方技”混淆为一类,谓之“方术”。如范晔《后汉书》列有《方术列传》,其中记载汉末神医华佗之医疗事迹。再后来演变为历代《史志》类相关书籍之“方术部”,如

唐代欧阳询编撰《艺文类聚》卷七五有“方术部”,包括“养生(仙)、卜筮、相、疾、医”等;

宋代李昉等编撰《太平御览》卷七二〇至七三七有“方术部”,包括“养生(仙)、医、卜、诸卜、筮、相、占候、占星、占风、占雨、望气、巫、厌蛊、祝、符、术、禁、幻”等。

网络虚拟小说《金篆玉函》“山、医、命、相、卜”五术之说,传说为黄帝之秘籍,然据相关古籍文献及史料等,实则为古代巫师、方士与道士之所为,即巫师之术(包括巫医)、方士之术(方术,包括方士医)与道士之术(包括道医)等。故有人认为与《易经》有关、与道家、道教有关,甚至与医家亦有关。网传现代中医大师台湾倪海厦先生精通“道家五术”、“道教五术”、或“玄学五术”之养生之学、长寿之法、成仙之道等,惜英年早逝而未能悟道善终、至道长寿、得道成仙。可谓讽刺至极!

疑《金篆玉函》之作者参以上述此等内容,经过编辑构想、虚拟杜撰而来!

《金篆玉函》“山医命相卜”五术之说,有人认为源于《易经》,并与道家、道教有关,浅析如下。

(1)说与《易经》有关,应区别对待。据易学史料,周易、易经、易传、易学根本不是一回事。

①《周易》

“周易”之名,始见于《春秋左传》,专指《周易》古“经”,是一部占筮典籍,即本占筮而寓哲理。全书六十四卦,即卦形(卦画)64个、卦名64个、卦辞64条、爻辞384条、用九1条、用六1条,除了卦形之外,文字共450辞(辞,乃长短不等的一段话,或有几个字),经文共4940个字。定型于西周时期,出自卜巫史官之手。

②《易经》

《周易》,先秦简称《易》,《易》之加“经”字——《易经》之名,疑首见于西汉武帝立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博士时期。此时之《易经》包括解释《经》文之《易传》十篇(又名《十翼》),传承至今。即如

《汉志·六艺略》之“《易经》十二篇”,包括上篇(经)三十卦、下篇(经)三十四卦与《易传》十篇(十翼),共十二篇,亦即今通行本《周易》之“经”与“传”两大部分。所以,

《易经》有广、狭义之分。广义之《易经》,亦即今通行本《周易》,包括“经”与“传”两大部分;狭义之《易经》,则指《周易》之“经”。

③《易传》

《周易》之“传”——《易传》是一部哲学与神学混合体之书,以儒家的伦理观、道家和阴阳家的天道观,阐释发挥、附会推演《易经》奥旨,出自受道家、阴阳家影响的孔门后儒之手。

今通行本《易传》共七种十篇,故又名《十翼》 ,即《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篇、《系辞》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传统观点认为成书于战国秦汉时期。

④易学

所谓“易”学,是汉代以来的经师、学者对《周易》所作的各种阐释发挥,附会推演。广义之“易”学包括《易传》;狭义之“易”学,专指《易传》之外对《周易》的阐释发挥,附会推演,分为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

据易学史料,《周易》古“经”——《易经》(狭义)本与阴阳五行无关,既无“阴阳”连用之词,亦无“五行”连用之语。《易传》有阴阳说,无五行说。以阴阳说解《易》,乃《易传》特别是《系辞》之特点;以五行说解《易》,首见于汉易西汉京房《京氏易传》。

故汉代以后之五行、卦气、干支、太极图、河图、洛书、先后天八卦图、风水命理、阴阳堪舆、梅花易数、医卜星相、奇门遁甲等术数之学,乃“易”学之分支,既不是《易经》内容,亦不是《易传》内容。故既莫把“易”学当《周易》读,亦莫把《易传》当《易经》读,应区别对待。

《易经》是一部占筮典籍,即本占筮而寓哲理,《汉志》说“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然据近代及今人考证当出自周代卜巫史官之手,后来成为历代巫师、卦师、卜官等筮法、卜卦后参考、解读之典籍。

《周易·系辞传上》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卜筮者尚其占。”用阴阳五行理论,占候国运、预测未来及人事之吉凶祸福,以汉代以后易学的象数派而言,则属数术范围,故《易经》实为数术之祖。

以《金篆玉函》“山医命相卜”之五术而言,当属易学之分支,既不是《易经》内容,亦不是《易传》内容,如此而已!

附1:清代《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说:

“圣人觉世牖民,大抵因事以寓教。《诗》寓于风谣,《礼》寓于节文,《尚书》《春秋》寓于史,而《易》则寓于卜筮。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

“《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禨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

“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

“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夫六十四卦,大象皆有‘君子以’字,其爻象则多戒占者,圣人之情,见乎词矣。其余皆《易》之一端,非其本也。”

附2: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十八·术数类》说:

“术数之兴,多在秦汉以后,要其旨不出乎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实皆《易》之支派,傅以杂说耳。物生有象,象生有数,乘除推阐,务究造化之源者,是为数学;星土云物,见于经典,流传妖妄,寖失其真,然不可谓古无其说,是为占候。自是以外,末流猥杂,不可殚名。《史志》总概以五行,今参验古书,旁稽近法,析而别之者三:曰相宅相墓,曰占卜,曰命书相书;并而合之者一:曰阴阳五行。杂技术之有成书者,亦别为一类附焉。中为数学一家为《易》外别传,不切事而犹近理。其余则皆百伪一真,递相煽动。必谓古无是说,亦无是理,固儒者之迂谈。必谓今之术士能得其传,亦世俗之惑志,徒以冀福畏祸。今古同情,趋避之念一萌,方技者流各乘其隙以中之。故悠谬之谈,弥变弥夥耳。然众志所趋,虽圣人有所弗能禁。其可通者存其理,其不可通者姑存其说可也。”

(2)说与道家、道教有关,或指道术、道教修炼之方法。

①道家之道术

方术,先秦本指道术,见于道家典籍《庄子·天下》篇,说:“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此所指方术,唐·成玄英《疏》认为是“治道艺术,方法甚多”,指某些特定的学问、艺术、技术、方法等。或被认为“道家五术”之源。

秦汉以后,方术则指方士之术,成为一切非理性的神秘之术的总称。

方士,古代对所谓有奇方异术、神仙方术、可通鬼神之人(巫师),或服药炼丹、以求长生不老之人的称呼。起源于战国时代燕齐一带近海地区。而对于精通医术之方士,则谓之方士医(《素问·五藏别论》有之)。

②道教修炼之方法

东汉末年,道教兴起。其渊源为古代之巫术、秦汉时期方士之神仙方术及黄老学派之新道家思想等。由于道教承袭了神仙方术,讲究服石炼丹,故秦汉之时的方士变成汉末以后的道士(道教教徒),后世有时方士与道士混为一谈。

道教教义认为,人们只要敬奉“道”,按照“道”之启示行事办事,经过一定之修炼,最终便可得道成仙,长生不老,与天同寿。

道教之修炼方法有诵经念书、佩符念咒、服饵辟谷、内丹外丹、房中合气、养生导引等。对于精通医术之道士,则谓之道士医、道医。故有人认为乃“道教五术”之源。

附: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子部五六·道家类》说:

“后世神怪之迹,多附于道家。道家亦自矜其异,如《神仙传》、道教灵验记是也。要其本始,则主于清净自持,而济以坚忍之力,以柔制刚,以退为进。故申子、韩子流为刑名之学,而《阴符经》可通于兵。

“其后长生之说与神仙家合为一,而服饵、导引入之;房中一家,近于神仙者亦入之;鸿宝有书,烧炼入之;张鲁立教,符箓入之;北魏寇谦之等,又以斋醮章咒入之。

“世所传述,大抵多后附之文,非其本旨。彼教自不能别,今亦无事于区分。然观其遗书源流迁变之故,尚一一可稽也。”

金栋按:清代《四库全书》也是道家、道教不分。道家指先秦西汉时期诸子百家(六家)的一种学术思想、学术流派,以《老》《庄》思想为主,而道教则指东汉末年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要之,网络虚拟小说《金篆玉函》“山医命相卜”五术之说,源于历代之方术,或与易学、道家、道教等思想有关。

0 阅读:2

金东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