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0年深秋,太行山脉的寒风掠过长平战场,45万赵国精锐大军的鲜血,染红在丹水两岸,一片凄惨。
这场事关秦赵两国的大决战,世人将一个年轻的将领,永远钉在“纸上谈兵”的耻辱柱上。
没错,他就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在主流说法里,赵军大败于长平,是因为临阵换将,赵括纸上谈兵,带领赵军精锐尽出,最终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
但是,历史真的就是这样吗?赵括只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将领吗?其实,世人错怪他了2000多年。
今天,我想带领大家重新审视这场战役,也许我们会发现赵国的失败不可避免。
1.补给不足下的战略选择其实,无论是赵国还是秦国,在长平之战上都暴露出了军粮补给不足的情况。特别是本就占地贫瘠的赵国,在长平之战的对峙期,邯郸国库粮仓仅够维持3个月。
赵国,这个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的战国霸主,素以骑兵威名天下,特别是李牧统领的“赵边骑”,个个以一敌百,杀得匈奴远遁千里。
但是,赵国的耕地面积不足秦国的三分之一,而且年粮食产量仅有600万石。反观秦国,依靠巴蜀粮仓和郑国渠水利灌溉设施,粮食年产量超2000万石。
其实,最初廉颇统领长平赵军时,在构筑百里石长城和秦军对峙时,赵国每日消耗的粟米就高达1.5万石,而这个数字在持续三年的消耗战中,也逐渐掏空了赵国仅有的家底。
当赵孝成王在龙台宫,接到最后一份粮仓奏报时,邯郸的国库存粮仅剩20万石。当赵孝成王看到这个残酷的数字,赵国被迫必须做出抉择:要么继续固守等待粮尽国亡,要么背水一战扭转乾坤。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又反坚壁不敢战",也正是反映了赵国国力不足的悲惨写照。
2.钢铁机器的背后较量在战场之上,除开后勤补给,庞大完善的军事装备更为重要,而秦国的军事武器在商鞅变法后,逐渐变得更为精密。
根据相关学者研究:咸阳武库每年能生产20万支三棱箭镞,栎阳兵工厂的标准化制式戈矛,甚至可以满足秦国五十万大军装备需求。
在这样的情况下,除开赵边骑,其他士兵的武器都是依赖于各地封君自行铸造,而赵国的箭矢的规格就高达十二种,这就让赵军没有形成统一规格的兵器阵营。
这种不同的生产体系,在长平战场便得到了实战的检验,秦军每名弩兵携带120支标准箭矢,而赵军仅能携带60支箭矢,规格形制还不一样。
但是,更致命的是秦赵两国的后勤体系。从关中到长平的千里粮道上,五万刑徒日夜维护着直道运输线,蜀地的运输队与关内的漕运船队构成立体补给网。
反观赵国,太行山隘口的运粮车队,需要翻越海拔千米的险峻山道,而且每运送1石粮食就要消耗8石粮食在途中(用经济话语来说,就是资不抵债),这也注定了赵国在长平战场的大局失败。
3.赵括领兵后的绝地反击其实,在赵括接掌45万赵国大军时,面对的是一支士气低落的饥饿之师。
根据最新考古,在赵军营地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炊具残留物,已经发现赵军士兵在后期的口粮里,已经掺杂大量树皮草根,粮食已经告罄。
赵括,这位年轻将领的突袭决策,实则是要在赵军饿死前寻找一线生机。
再说,赵括也并非是纸上谈兵,在出土的秦简中,已经记载赵括亲自率领精锐连续突破秦军三道防线,最远突进到秦军大营三十里处。
你试想一下,要是赵括纸上谈兵,如何能组织起精疲力尽的赵军,发动一次次的突袭,赵括的军事组织力可以说是相当厉害,也说明了赵军强大的战斗力。
在出土秦简《编年记》中记载:赵括亲率精锐连破秦军三道防线,最远突进至秦军大营三十里处,这种战术素养显然超越了"纸上谈兵"的范畴。
同时,当秦军截断赵军退路时,赵军在没有粮草补给的情况下坚持了46天,期间组织过七次大规模突围,这种坚韧程度在冷兵器时代也堪称奇迹。
所以,白起在战后奏报中特别提到:"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白起坑杀赵军降卒也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影视剧却对白起进行了美化。
说实话,长平之战,赵孝成王在赌一把,而赵括也是赌一把,不管能不能赌赢,赵国的失败不可避免,最终只是延缓赵国亡国的进程罢了。
再试想一下,赵孝成王这种赵国君王,算不上昏庸,就算兵器乱投医,他怎么不找其他将领,偏偏信任于赵括,他赌的就是赵括的一身年轻气盛!
最终,赵王赌局失败,赵国不久后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