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已经又到了新的一年,回想起上次写年终总结时,自己对新的一年满怀希冀,但是自己却变得越来越呆滞,经常在一些小事面前犹豫不决,导致最后失去机遇。
期望太多,失望也多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见识增长了,所以人也变得挑剔起来,对身边很多事情都要求一种理想化的状态。
出门期望遇上好天气,不刮风下雨,也没有太阳暴晒;与人沟通交流总想着对方态度和善、积极主动;找工作则想着钱多事少离家近。
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不如意事常八九”,不想“将就”也得“将就”,因为就当时的状况来看,自己并没有更好的选择。
想得太多,做的太少
总是追求“最优解”虽然是一件好事,但是通常会导致顾此失彼,生活是会算总账的,就像你期末考试复习,你花了大量时间主攻某一科的各个知识点,虽然最后这科取得了还不错的成绩,但是却因为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复习别的科目,最后总成绩依旧不太好看。
特别是对于成年人来说,自己的精力不可能只局限于眼前的工作,还有自己的家人朋友,如何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让自己有限的24小时最大化利用。
在利用时间上,我又经常喜欢“一心多用”,以为这样能提高工作效率,但是现在手头上的事情似乎越来越复杂,特别是与人沟通,你得花时间思考别人每句话背后的意思,否则只会做得越多错的越多。
每天我们都会遇到大量的人,被大量的信息打断手头的工作,于是经常会一件没做完又开始做另外一件,最后拖延一大堆事情。
要的太多,要到太少
做自媒体转眼已经两年时间了,一开始我对自己的定位是分享优质的书籍、影视、旅游、美食,看起来很丰富,但是一个人确实精力有限,同步推进起来很困难,而且平台也多次提醒要垂直发展。
思虑良久最后决定主营旅游,因为在自己发表的作品里,无一不是自己看过的电影和书籍、走过的旅途、尝过的美食。
与其单一地呈现其中一个方面,不如融为一体,立体地展现。毕竟简单的东西人人都可以做,而人们更青睐那些复杂的,有难度的东西。
最近看到吴伯凡老师的《认知方法论》里提到一个观点:即便我们做了很多,动则一万小时,但却没有形成“真正的升级”,是因为“有练习,无刻意”,而刻意就是痛感,我们会经常不自觉地回避,做出一些假选择。
只有我们没有选择的时候才是真选择,因为我们不会犹豫不决,一直规避痛点。
年年说改变,年年复年年,人终于活成了一成不变的样子。
幸运的是自己还很年轻,趁着今天是除旧迎新的时刻,自己决定开始一切从简,不再执着于所谓的“丰富多彩”,精耕于一件事。
不再年少轻狂的以为自己有多难耐,只想简单地做好一件事。
有一句曾国藩老先生的话:“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感觉很适用,最后送给大家。
END
你点的每一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