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终于见到特朗普,张口就是“中国”,一起定下4条对华毒计

吕喆有话说 2025-02-17 11:32:39

日前,印度总理莫迪开启了对美国的访问。这是特朗普重返白宫后接待的第四位外国领导人,也是美印领导人自特朗普第二任期以来的首次面对面会晤。尽管行程仅两天,但这场访问的“容量”不容小觑——双方将围绕关税、非法移民遣返、国防采购等核心议题展开博弈。不过,无论是美国智库还是印度媒体都心知肚明:“中国话题”才是这场会晤的暗线,甚至可能主导谈判节奏。

莫迪此行被外界视为“精心策划的政治芭蕾”:一边是印度亟需应对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压力,另一边则是特朗普高举“美国优先”大旗,挥舞关税大棒。更微妙的是,莫迪出发前突然宣布暂停对中国商品的反倾销调查,摆出一副“若谈不拢,就转向中国”的姿态。这场外交大戏,中国虽然不在场,却是中美印三角关系的缩影。

对于美印两国来说,表面上“秀恩爱”,实则暗流涌动。尽管莫迪被特朗普列为“首批贵宾”,但美印关系远非表面那般和谐。关税和移民问题如同一把悬在两国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与此同时,莫迪需要稳住美国以应对中国,而特朗普则想从印度身上榨取更多利益。

2023年印度对美贸易顺差高达320亿美元,特朗普多次点名印度是“贸易规则滥用者”,威胁实施对等关税。尽管印度已主动降低摩托车等产品关税示好,但特朗普显然不满足,计划本周宣布针对多国的关税新政,印度大概率“榜上有名”。

而就在莫迪访美前夕,美国高调用军机遣返104名印度非法移民,甚至给这些人戴上手铐脚镣,场面堪比“押解重犯”。这种“下马威”不仅引发印度国内愤怒,也暴露了特朗普在移民问题上的强硬立场。

所以莫迪此行的核心目标,就是“一退一进”: 所谓“退”,就是退让求生存。印度已准备好一份“关税让步计划”,计划降低电子、医疗设备、化学品等30多种产品的进口关税,并承诺增加购买美国液化天然气和军备。这些举措既是为避免贸易战,也是向特朗普递上“投名状”。

所谓“进”,就是进取谋地位。印度更深层的野心,是借美国之力巩固其“印太战略关键玩家”的角色。通过与美合作技术、供应链和国防,印度希望削弱中国在地区的影响力,同时将自己包装为“中国替代品”,吸引从华撤离的外资。

当然,莫迪也留了后手——若谈判破裂,印度随时可转向扩大对华贸易。这种“两头下注”的策略,既是无奈,也是现实主义的生存之道。

而特朗普对印度的定位非常明确:工具化的战略伙伴。他需要印度在四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利用印度的廉价劳动力,来巩固美国的技术产业链;二是鼓动印度替代中国,成为关键矿产和制造业的供应链核心环节,例如稀土、电子元件等领域;三是军备采购,要求印度购买更多美国战斗机、无人机,既赚取利润,又增强印太军事联动;四是联合印度在6G、量子计算等赛道与中国“打擂台”,削弱中国科技崛起势头。简言之,特朗普希望印度成为“印太围堵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军火市场+技术试验田。

这是特朗普和莫迪定下的4条对华毒计,若美印联手推进,短期内可能对中国形成一定压力,但长期效果就难说了。

美印在AI、核能等领域的联盟,可能分流部分中国技术合作机会,但印度科研基础薄弱,难以替代中国成为全球创新中心。

尽管美国企业试图将印度打造成“新世界工厂”,但现实是——印度对中国电子元件、原料药的依赖不降反升。2024年数据显示,印度从中国进口的电子元件五年内增长三倍,这种“去中国化”更像空中楼阁。

印度购买美制武器虽能提升军力,但其国防自主性将进一步削弱,且中印边境问题复杂,印度不敢轻易冒险。

而印度在高端制造业和基础研究上的短板,注定其难以在科技赛道上与中国全面抗衡。例如,印度本土手机品牌已被中国厂商碾压,特斯拉入印也面临基建滞后难题。 美印合作更多是“雷声大雨点小”,印度既无能力全面替代中国,也不敢彻底与中国撕破脸。

面对美印的联手试探,我们也无需过度反应,但需精准出招:

首先要继续扩大开放,巩固“一带一路”合作,尤其是深化与东南亚、中东欧的经贸联系,削弱美印“小圈子”影响力。

其次是科技自立自强,加速攻克芯片、新能源等“卡脖子”领域,同时推动与欧盟、东盟的技术合作,避免被孤立。

再次是分化美印矛盾,利用印度对华经济依赖(如原料药、电子元件)和美国对印“工具化”态度,扩大中印务实合作,例如重启边境谈判、增加投资等。

最后是舆论反击,揭露美印合作的“双标性”——美国要求印度开放市场却自身大搞保护主义;印度既想占中国便宜,又想赚美国吆喝。

莫迪与特朗普的这场会晤,看似热闹,实则各怀鬼胎。一个想借力打力,一个想空手套白狼,而中国只需稳坐钓鱼台,见招拆招。大国博弈的胜负,从来不取决于谁喊得最响,而是谁做得最实在。

0 阅读:32
吕喆有话说

吕喆有话说

没错,我就是吕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