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中偈
譬若明镜映诸身,人去镜空未着尘。
心当如镜常拂拭,将迎空自倒悬针。
男人的愤怒是一个点,就是说只要这个红线不被触及,怎么搞他他都无所谓;而女人的愤怒却是一个面,就是说无论什么事都不会一次性把她惹毛,而是不断积压,到了临界点的时候,无论多小的事都能引爆她。所以,激怒男人的是一件事,而激怒女人的则是所有事。这就是为何总觉得男人“通情达理”而女人总是“无理取闹”的根本原因。
如果你是一个心理咨询师,不明白这个道理恐怕工作是很难开展的。咨询师同样分男女,同性之间或许有那么点先天的默契,而一旦跨性别,毫不夸张地说,走向“扯淡”几乎是一定的。因为你从来就不曾是男(女)人,如果你是个女咨询师,最终会让咨询者体会母亲的温暖,如果你是个男咨询师,最终会让咨询者体会父爱如山。你不得不这么做,因为你是男咨询师,就会觉得她“太委屈自己”,她需要强大起来——你是“点”,自然觉得“面”承受太多;如果你是女咨询师,就会觉得他“小题大做”,不像个男人——你是“面”,自然会觉得“点”的爆发有些荒唐。“小题大做”的男人需要“母亲”继续抚养他长大;“委屈自己”的女人需要“父亲”来给她撑腰。多么合情,多么合理。咨询师“光辉”了,咨询者“又有爱的能力”了。
所谓“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路数。而自古从没有把两者分开来看过,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凡背离此道者皆是“孤阴不生,孤阳不长”。乾是一定要走乾道,而坤是一定要走坤道的。从《左传》的第一则故事《郑伯克段于鄢》开始,就明明白白告诉我们一个男人的变坏是从小就开始的,跟养育他的母亲关系最为密切。
对男人来说,母亲的作用是“内化”驱动力,而父亲的作用是“榜样”的力量。父亲是无论如何“内化”不了孩子驱动力的,这是先天缺陷。因为从出生开始的最初那几年,父亲并不具备抚养孩子所必须的功能,对孩子来说几乎算是废柴,所有的需求统统需要母亲来满足,于是小孩都是只缠母亲,不会去缠父亲。所以,母亲的气质和习惯从这个时候就开始影响孩子了,因为孩子只接触母亲,所以只能内化母亲的节奏。“内驱力”就形成于这个时期,骨子里越像的母女父亲的影响力越弱,所以,男性实质有着被女性统治的需求,这是女性统治男性的隐性权力。懂得的自然能体会其中的奥妙无穷,不懂的却都在那“挥拳”,最终砸向自己。
同样是世态炎凉,有人内化成目的,为了鄙视而鄙视;有人把被鄙视当做知耻而后勇的动力。而这种方向性差异的形成时间就是母亲对孩子具有绝对掌控权的那几年。
所以,母亲的作用是“因”,而父亲的作用只是“力量”。一个男孩长成男人可能会因为父亲的榜样而获得强大的力量,但这个力量的着力方向却是母亲早早给他设置好的——有的人只知道自己很有才,却不知道自己也很坏,不但不自知坏,还会自觉坏得天经地义,坏得理所当然。
正如王阳明答守衡所强调的“正心”二字:
“为学的功夫有深浅,一开始就要坚定求学的信念,就是“诚意”,但是心的本体是无有一物的,刻意去好善恶恶,这便是杂念。所以,脑子里总装着乱七八糟的想法是不行的。‘正心’只是在时刻监督着‘诚意’,最后要‘鉴空衡平’。”
就是说做任何事有没有先生发动机,还是按照其内在规律自然而然做下去。
出成果的关键在一心于基本功上,纯熟之时自然瓜熟蒂落,没有谁知道多久能成,全看缘分。说是没有固定的时间,却也是固定的。只是这个时间不在人自我感觉上,却在需要“深心”的事上——这个事多久功夫的积累能成是定死的,全看个人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再容易的事自有其做好的内在规律,不用心仍然做不好,越简单的题越容易错;再难的事自有其纹理,找到关键处自能迎刃而解。
老子云: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不……故能……”这是老子常用的句式,相对于“如果……就……”前者教人绕过坑即可,而后者就非常“线性”。当前者成为一个人的状态,他就会很包容——有的红线不要踩,能完成预期达到效果就好;当后者成为一个人的状态,他就会很固执——不但要完成目标,怎么做还得跟我想的一样。焦虑丛生便是这“线性”使然。
内心的安宁永远来自自己,非是躲进青山绿水偷得一丝宁静,山中鸟语花香仍然会惹人贪恋。说到底还是阳明子的“正心”——向上偏是“傲”,向下偏是“卑”。
王阳明又云:“往内涵上用功,日见其不足;往知见处用功,日见其有余。日不足者,日有余也;日有余者,日不足也。”
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当你认为自己是高雅的、智慧的,你正在不断走向低俗和愚昧;当你认为自己是淫荡的、下流的,你正在不断走向纯净和高尚。”
西汉初年,汉文帝之所以被百官选中出来继位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的母亲薄太后喜研《道德经》,清心寡欲,自打刘邦立储风波刚开始就早早心甘情愿远遁“代地”,这正是“外其身而身存”。
从汉文帝的一生来看,无论是治国还是修身始终贯穿着老子的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紧接着薄太后汉文帝的窦皇后也喜好《道德经》的“清静无为”,所以从“文景之治”打下的根基一直持续到汉宣帝的辉煌,再举个反例就是汉武帝杀钩弋夫人,所以这就是“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很多大德都有这样的真传:“有人骂你不要搭理他,你只要回应就上了他的当,他的目的就达到了。”
只有认同自己才不会在乎别人怎么说,你不认可我,那是你水平、眼光不行;你太吹捧我,我自知没到那个程度,也不会头晕、腿软,给你可乘之机。结果就是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不理会”才是最高明的,无论是外人的议论评说,还是自己的碎碎念,任它山呼海啸去,看它表演就是。
气沉?死气沉沉?别古人怎么说,都是一群和现代生活脱节的,他能指导你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