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求索:陷阱,输和赢的闭环
从上篇《儒家的隐学pro》开始,已经快六个月没有动笔了。主要原因是有些厌倦,并且自觉也不会有什么突破,就转回关注入道之前
徙竹散人的文章
从上篇《儒家的隐学pro》开始,已经快六个月没有动笔了。主要原因是有些厌倦,并且自觉也不会有什么突破,就转回关注入道之前
形而上道太玄,想“懂”,便已着力为“意”。所谓“取象而会意,得意而忘言”,道唯有“契”而合,苏轼云:“着力即差。”大道无
《七龙珠》的密宗:一部道书
儒家的隐学
人们常说:“拿得起,放得下。”这个是没有问题的,有问题的在于谁读到了这句话。我常常觉得,类似《论语》、《道德经》、《庄子
一切苦尽是倒反天罡
不论有人如何说《琅琊榜》的权谋很幼稚,还是说《琅琊榜2》有黄教主就不会看来彰显高明(其实还是傲慢),都难以影响我会第二部
《韩诗外传》有云:“疏不间亲,卑不谋尊。”这话看起来让人心中拧巴,但只要我们心中存了这个拧巴,遇事才不会拧巴。三国时,刘
看到提问:程颐的“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与中庸的“不思而得,不勉而中”相违背吗?这是个很不错的问题
唐朝李翱时任湖南澧州刺史,因仰慕惟俨禅师声名,曾屡次派人请药山惟俨禅师进城供养,均被拒绝,便入山亲自拜谒。见到惟俨时,惟
要做决断和知道怎么回事是两码事。下等人薄情,中等人深情,上等人忘情。下等人在情这一问题上很像上等人,忘情的表现形式就是薄
所谓“既不愿意放弃亲密关系,又时刻抱持逃避态度”,看看像不像这个——近则不逊,远则怨。孔夫子老早就给这种状态取了名字,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诟病最多的一门学问非儒学莫属,自古学的人最多,用的人最多,问题也最多。佛道心学也各有诟病,但都不如儒
前言:回答问题“如何进行时间管理”时,想起我曾经看到过比这个提得更好但意思一样的问题:如何对抗时间?提这个问题者意识到了
看到有人写了篇《佛陀不讨论的问题》的文章,主题是:佛陀在世时,有人去问:“如来死后去了哪?”大部份的时间他都会沉默不回答
今天看到个非常好的说法:任何情绪在身体里都不会超过 6 分钟,除非你给它安个家。这个道理自然一直以来都懂,禅道法门说的也
王阳明在年轻的时候是有佛道两家的底子的,和很多学道者一样,最初也没有免掉往高妙上攀的毛病,甚至还玩出了神通,但最终还是把
王家卫的《东邪西毒》是个架空了《射雕英雄传》的佛教故事,它以欧阳锋为主线,展示的是每个人的“解脱”过程。而遇见欧阳锋就是
很多人疑惑,这部片子的片名为何叫《青蛇》,因为成佛的是小青——我佛世尊,一代时教,只为一切无情众生说有情法尔。在影片的结
《后汉书·光武帝纪》最后讲到:初,帝在兵间久,厌武事,且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自陇、蜀平后,非儆急,未尝复言军旅。皇太子
热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