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初,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记者会上突然抛出橄榄枝——希望重启被冻结四年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
这个曾被称为“中欧关系里程碑”的协议,在2021年因欧盟跟随美国挥舞“人权大棒”而搁浅。
如今剧情反转,欧盟贸易专员计划月底访华的消息刚出,中方却保持着“已读未回”的冷静姿态,这背后藏着怎样的国际政治博弈密码?
今年2月底,美国突然宣布对欧盟商品加征25%关税,直接打在欧盟经济的七寸上。
要知道,欧盟2023年对美出口额超过4000亿美元,汽车、机械、化工三大产业占出口总额的42%。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算过账:若关税落地,大众、宝马等车企每年要多掏60亿欧元。
更让欧盟脊背发凉的是,泽连斯基在白宫吃闭门羹的戏剧性场面,暴露出美国随时可能抽身乌克兰危机的态度,这让押注美国安全保护的欧盟各国惊觉“靠山山会倒”。
欧盟这次低头求合作,实属被逼到墙角的选择。
四年前他们冻结CAI时有多傲慢,现在就有多狼狈。
2020年底好不容易谈成的协议,原本能消除双方在制造业、金融等领域的投资壁垒,比如中国承诺取消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欧盟则开放可再生能源投资。
但2021年欧盟在美国施压下,拿根本不存在的“新疆强迫劳动”当借口冻结协定,还跟着制裁中国官员,结果被中方对等反制。
现在欧盟想当没事人似的重启谈判,就像分手四年的前任突然求复合,难怪北京要端着茶杯多看几眼诚意。
中方的淡定背后有足够底气。
看看数据就知道:2024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1.2万亿元,虽然欧盟投资占比从2019年的8.3%降到6.1%,但东盟和“一带一路”国家填补了空缺。
更关键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市占率已突破18%,光伏组件拿下了欧盟60%的市场。
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下,急着要救自家车企的欧盟,反而比中国更需要CAI带来的市场准入便利。
不过国际政治的剧本从来不会简单直白。
欧盟内部正上演着精分戏码——冯德莱恩嘴上喊着合作,转头又跟风美国搞“去风险”;德国车企大佬们急着想进中国新能源市场,东欧国家却担心自家产业被冲垮。
这种分裂在3月3日的欧洲议会辩论上暴露无遗:当法国议员高喊“不能放弃14亿人市场”时,立陶宛代表还在翻四年前的制裁旧账。
难怪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不急不躁地回应:“解铃还须系铃人。”
要解开这个死结,欧盟得拿出真金白银的诚意。
首先得撤回那些基于谎言的制裁,这不是面子问题而是信用问题——2019年中国欧盟商会调查显示,78%的欧企认为中国投资环境“良好或优秀”,但政治操弄硬生生把商业协议变成意识形态筹码。
其次在市场准入上不能再玩双标,既要中国开放云计算、金融等领域,自己却用“国家安全”卡着中资收购。
更现实的是,得处理好美国这个变量,毕竟特朗普刚放话要查“中欧勾兑”,欧盟敢不敢为了经济利益硬刚老大哥?
这场博弈的结局可能比想象中更有趣。
有观察家发现,中欧其实在悄悄搞“曲线救国”——德国经济部正绕过政治争议,单独对接中国工信部推进汽车电池合作;荷兰ASML虽然被美国逼着禁售光刻机,却在中国设立了第三个维修中心。
这些细节说明,资本和产业的力量正在穿透政治铁幕。
就像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某位智库大佬说的:“当布鲁塞尔的政治家还在纠结时,欧洲企业早已用欧元投了票。”
北京手里的牌面很清楚:中国市场的大门永远敞开,但进门得按主人的规矩来。
至于欧盟是选择继续当美国的跟班,还是做个平等对话的伙伴,答案或许就藏在冯德莱恩访华行李箱的重量里——装的到底是诚意还是算计,明眼人都看得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