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好的婚姻,都要经历这种“死心”

阿峰聊娱乐 2023-07-12 09:08:04

在关系中,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

刚开始接触一个人,觉得这个人哪都挺好,很愿意和对方在一起,但相处久了,猛然有天发现,TA怎么这么讨厌呢?

最初的好印象瞬间跌落低谷,关系也在失望中变得平淡疏离。

我形容这种为:高开低走的关系。

这种关系,尤其容易发生在亲密爱人之间。

很多人,热恋期多激情,婚后就会多失望——

TA是不是刚开始都是装的?

为什么我们没有以前甜蜜了呢?

当两个人都抱着这样的想法,怀疑、指责对方时,关系开始变得岌岌可危。

我们不免产生疑惑:

当关系处于「高开低走」的状态时,是意味着要走向结束了吗?

「高开」背后:

我们对另一半的理想化需求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高开」可以理解为我们对另一半的理想化需求,「低走」则是理想形象破灭。

举个常见的例子,比如:

刚恋爱时,男朋友饭后抢着洗碗,下毛毛雨也要赶来送伞;

结婚后他滴水不沾,垃圾满了,就给你来个视而不见。

结果就是:“没想到,我们竟然也开始因为这个吵架了……”

关系越往后发展,发现越多对方身上的毛病,甚至自我怀疑:

当初到底是自己眼瞎还是心大,怎么会选这么个人过日子?

其实,这种情况的发生不完全是因为我们选错了人。

在关系刚建立时,将对方理想化,是自我的一种需要——

它最早来自于婴儿对养育者的依赖和想象:

婴儿需要把妈妈体验成完美的好客体,能够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以抵御内在的焦虑。

成年人在进入亲密关系时,最容易激活的,也是早年作为婴儿和妈妈的情感模式。

比如,恋人之间之所以感到甜蜜,很多时候在于“我不说,你就知道我要什么并且满足我”。

这里对应的婴儿和妈妈的模式就是——

婴儿不说话,妈妈就知道TA饿了,并且及时送上奶水。

这种被满足的快乐,实在美妙。

说回亲密关系中,当这种情感模式被激活时,我们很容易希望对方能够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就像,妈妈照顾没有能力的婴儿一般。

本质上,这是我们在「想象层面」控制另一半,来满足自己。

可想而知,这是不切实际的。

因为别人也有别人的需求,理想化早晚都将破灭。

来源:全景视觉

「低走」背后:

“母婴”模式,让关系进入死循环

“抢着洗碗的男友”是有时限的,关系的浪漫期一过,就不那么理想了。

当女方怨怼——

“男人都一样,得到了就不珍惜,现在让你干点家务,不如指望猪能上树。”

男方回——

“你也没有当初温柔了呀,我妈对我就没有这么多要求,你比我妈还能唠叨。”

这样的情景,会在关系中无数次上演。

虽然两方都是成年人,但大家对于关系的幻想还处在婴儿阶段,即——

我只想在你身上,看到我想要的部分;

你最好按我的来,否则,我就很痛苦。

而这份痛苦,对应的就是:

婴儿在心理发展中,必须把令自己不舒服的东西丢出去,把好感觉留下来。

如果双方都对此没有觉察,就会「无意识」地一直以这种方式生活。

随着繁杂的日常琐事的增加,双方习惯性把所有不如意归咎到对方身上,积累到一定程度,关系就会被出轨、冷暴力等方式破坏——

要么麻木压抑,要么走向结束。

想改变这种无意识的状况,关键在于:

有没有一方能对此有觉察,先从“母婴”模式里面跳出来。

即在成熟亲密关系里,我们能够接受对方是“好坏参半”的,无法满足自己的全部需求。

这意味着,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婴儿般的幻想,来到了成年人的世界。

来源:全景视觉

理想化破灭,

是对方展现了更真实复杂的自己

当我们允许理想化形象破灭,尝试理解「低走」当中,包含着一个人更真实复杂的存在时,关系就有机会走向新的开始。

有一位女性朋友,我曾经见证了她和她老公是如何经历了三年轰轰烈烈的爱情,最终步入婚姻殿堂。

结婚后过了一年,有天她突然给我打电话,说自己怀孕,快要崩溃了。

我很震惊:“怎么会?怀孕是值得恭喜的事啊!“

原来,她发现老公婚前婚后简直变了一个人:

最不能接受的是他在外面显得很会做人,对别人春天般的温暖;

回到家里经常对她冷嘲热讽,有时还贬低朋友的父母,挑剔他们哪里做得不好。

朋友忍受不了,恰好又怀孕了,她很担心老公这样不利于孩子以后的成长,甚至动了离婚的念头。

她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但又有意愿挽留这段关系。

基于此,我建议她重新跟老公对话,去看到「反差」背后的真实原因。

回溯她老公的成长历史,父母从小对他要求严苛,经常容易让他感觉到被否定。

对外人讨好,其实是他在讨好心中的父母,防止不被他们喜欢;

而挑剔、贬低亲近的人,是因为在亲密关系中,更容易激发起他自己想被认同的深层渴望。

习惯了讨好别人的人,在重要关系中,是更需要被真正看见的。

但他的经验里,除了挑剔以外,没有其他方式可以表达这一点,于是就会无意识地将自己与养育者的关系模式再次「复制」到亲密关系中。

如果说「讨好」是A面,那「挑剔」则是B面。

A面是他的防御,或者说是保护自己的人格面具;

而B则是他卸下防御后,在亲近的人面前更真实的存在。

无论是A还是B,其实都是他。

因为人的潜意识总是倾向于让最亲近的人品尝自己过去的痛苦。

所以在他以后的亲密关系中,就会再现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景象。

而这一切,都是在无意识中悄悄地进行。

理解了这些,朋友和丈夫深谈了一次。

她表达自己理解他的「两面」,但希望他能够改变方式,不仅为了彼此的关系,还为了即将到来的孩子,两个成年人都需要为此去做出改变。

来源:全景视觉

接受理想化破灭

亲密才真正开始

有人看到这里可能会说:“凭什么要我去理解对方,而不是对方来理解我呢?”

但真相是:

先理解的一方并不吃亏,而是化被动为主动,让自己开始具有跳出“母婴”思维的能力。

举个常见的例子,关系中大部分人都碰到过冷暴力。

被冷暴力的一方,会有一种被无视的痛苦和愤怒,指责对方为什么不能沟通;

最后可能就会变成:“你不理我,凭什么要我理你”。

有这样的反应都很正常,但长期来说,却是互相消耗,两败俱伤。

然而,去主动理解对方为何如此,究竟是针对你,还是过去关系模式的重现……

那么结果将有两种可能:

一是在理解之后,你选择离开;

二是在理解之后,改变和对方的互动模式——

比如:“你这样不说话,让我感到生气和难过,我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你曾经也体会过?”

这样沟通的好处在于——

不是一味像孩子一样,指责对方没有满足自己的需求;

而是把情绪、想法以成人化的语言梳理出来,打破这个僵局。

在亲密关系中,谁能够有意识跳出原有的模式,谁的收获就最大。

愿意去理解别人,其实是对自己慈悲。

来源:全景视觉

当然,道理明白了,还是不免会因关系中的“高开低走”而产生失望等负面情绪。

这里帮助大家梳理几个要素,时常自我提醒:

①每个人的成长多少都是有缺失的。

没有人的成长是一帆风顺的,或多或少带着些创伤和遗憾;

在这一点上,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我们都要学习从自恋幻想向客观现实过渡。

这个过程也许很慢,也许会反复。

但只要在路上,就不必怕。

②如果常常对另一半不满,觉察自己是否在关系中投射了自身太多情感缺失的部分。

比如,有人说自己从小到大缺乏安全感,那我们就不能将全部的安全感来源都寄托在别人身上。

成年人是有条件为自己的安全感去「创造」一些东西:能提供支持的好友、有自己喜欢且投入的爱好……

而这种对自己的觉察以及行动,其实就是让自己掌握主动权、而不是浑然不觉的继续待在「被动」中。

③看见自己的缺失和需求,同样也理解对方的。

就像前面提到的关于“冷暴力”案例一样,离开“你没有满足我的期待”、“你没有符合我的想象”的原点;

去理解和看见彼此的缺失,关系才有可能流动起来。

来源:全景视觉

我认为心理学破译了相爱的密码,那就是——

你不是总能满足我,也没关系。

我们允许对方不能满足自己的全部需求,也允许在调整的过程当中经历纠结和阵痛。

如果把双方看作一个独立系统,这种碰撞和调试,就是在重新校正双方相处的参数。

它一定是有意义的,而其带来认知以及人格成熟度上的重要提升,让人不总是被困在情绪里,而是去享受心灵上更大的自由。

作者:徐亚辉,二级心理咨询师,做人性的观察员与理解者。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微博:@武志红。现于北上广深杭厦门成都苏州南京青岛10个城市开办了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

0 阅读:149

阿峰聊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