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罗马天主教会中,教宗即位时选择一个新的名字,这一传统如今早已深入人心,被视为教宗身份与使命的象征。然而,这一做法并非自始至终就存在,而是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演变,才成为今日教会礼仪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起源:第一个改名的教宗教宗取名的最早记录可追溯至公元533年,当时的教宗若望二世(John II)

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在即位时主动更改姓名的教宗。他的本名是 Mercurius(墨丘利乌斯),这是源自古罗马神话中商业与旅行之神墨丘利(Mercury)的名字。在一个日益致力于与异教传统划清界限的基督教世界中,拥有这样一个带有异教色彩的名字显然不再合适。因此,他选择改名为“若望”,以表达他在新身份中的信仰立场和精神转变。
这个改名行为虽然在当时还属个例,但它开创了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先例,也标志着教宗姓名从此不再只是个人身份的延续,而是一种具有宗教象征意义的“重生”。
逐步形成传统尽管若望二世的改名开了先河,但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这一做法并未立即普及。许多教宗仍然继续使用他们的本名。直到10世纪左右,教宗即位改名才逐渐演变成一种制度化的传统。
这一变化的原因多方面,包括:
教宗地位的不断提高,身份日益神圣化;教会对仪式与象征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历史连续性的强调。到了中世纪后期,几乎所有教宗在登基之时都会选择一个新的名字,这成为他们新角色的公开标志,也意味着他们开始承担前所未有的属灵与教会责任。
名字的意义:继承与宣示选择一个教宗名,不仅是个人的决定,更是一次宗教与政治的宣示。新名字常常表达对某位前任教宗、圣人或特定教义精神的致敬与认同。
致敬与传承:例如若望·保禄二世(John Paul II)

灰烬。
会不会是因为被夺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