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薪资结构不合理,收入低到罚无可惩,出版企业还能有效管理员工嘛

路边小石杜辉 2024-11-17 08:45:07

文/杜辉

先说一个亲身经历,您就能明白出版企业的人员管理机制为何失效。

在某出版集团曾就职时,参加过一次集团想集约化印刷业务的座谈会。集团下属几十家出版社、报刊、印刷厂等下属企业均派人参加。集团本意是想把各出版社的印刷业务收到集团来统一管理(DDDD),自然集团下属的印刷厂就成为印制集约化是否可行的争论焦点。

首先是几家大的出版社对集中印刷业务持否定态度,尤其是对把印刷业务交给集团下属的印刷厂持坚决否定的态度。理由很充分,价格贵、出活慢、印刷设备无技术优势、印刷质量一般、各类差错多。这家印刷厂的厂长在会上也承认大家指出的问题属实,问题都存在,他也知道,但是没法对出错的员工进行有效管理。因为对于问题相关的惩戒手段在他的印刷厂无法实施,也没有威慑力。

为什么?因为员工的工资太低了,低到罚无可罚。就那点儿工资,爱罚不罚,员工也不在乎。还能罚到低于最低工资标准?还敢违反劳动法?如果真薪资尚可,那用经济处罚手段作为管理工具是可以,也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当工资太低,工资水平仅够基本生活费时候,经济处罚管理手段就无从下手,也失效了。能怎么办?要有罚就需要有奖,但有钱奖给员工嘛?有设定让员工心动的奖励标准嘛?没有。能给员工都开除嘛?就算你肯出违约金解聘,但这点工资也不可能找到比现有人员更好的工人,所以只能将就着用,凑合着干,相互糊弄。企业就在这种恶性循环中慢慢熬死,很难通过自身走出死亡螺旋。

在参加这次会议十多年前,我曾在某杂志做发行。很巧的是我就职的杂志也给这家印厂印过几次期刊。虽然价格尚可,但实在质量太差,期刊封面和内文的胶粘根本不行。拿着封面一抖,期刊内文和封面就分家了。所以印过一两期之后就无奈换了印厂。但好歹有过业务关系,后来举办内部业务培训,也特意请了这个印厂的一个师傅,给我们普及印刷相关的知识。印象深刻的是师傅最后自己都说,有活可别给自家印刷厂,质量太次,自己人都看不过去。真真儿的肺腑真言。前后两件事映照,可见此印刷厂十多年后仍未有改观,企业深陷死亡螺旋中不可自拔。现在如何不可知了,但自己和行业内朋友在日常业务中没听到谁和这家印厂有过合作。出版圈不大,从侧面也可窥见一斑。

作为出版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很容易明白这种尴尬的局面,因为在出版业这样的企业太多了。面对这种窘境,大家除了无奈,也没什么有效的办法,贫贱企业万事哀。既不能从根上去彻底改变企业,那就很难让企业从这种死亡螺旋中走出来。

如果还不能理解,可以换位思考。假设一个月薪一万的人,因业务不佳、责任心不强,而被扣去两三千的薪资,绝大部分呢人还是会在意,并能罚到痛点的。但如果是只有四五千、三四千的月薪,那上班仅仅就是为了混日子、上社保、等退休。面对四五千的工资企业能如何处罚?罚两三千?再罚就低于最低工资标准而违反劳动法了。罚几十?有意义嘛?再说奖惩是对应的,你有处罚就要有奖励,但企业有奖励措施嘛?企业有钱给奖励嘛?在没有奖励的情况下去讲处罚,这不是耍流氓、欺负员工嘛?奖惩不对应的管理机制纯属扯淡。

同样的道理,网上也有很多或文字或视频的搞笑段子。当月薪又几万的时候,那老板是大爷、上帝。员工因为怕失去这份高薪的工作,任劳任怨,让加班就加班,让干啥就干啥。当月薪是万八千的时候,彼此则是相互制约与平衡的状态。一方面员工不会太放肆,但也不会为企业付出太多。另一方面老板既要想多压榨一点员工的价值,又不敢压迫太甚,以免鸡飞蛋打。而当月薪只有几千的时候,那员工则成为了大爷,老板则当孙子了。员工上班就摸鱼,下班到点就走绝不多干一分钟,老板无可奈何。终究这点钱雇个人还多少干点活,但惹烦员工,人家不干后,这点钱还真不一定能雇到新人,或是雇到的新人还不如现在员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讲利益的。利益让人动心、能感觉快乐或痛才是真的利益,要不非但不能制约对方,还会引来仇恨。

对于出版业的薪资水平,业内的人也无须多说。那些薪酬报告、数据调查只能呵呵。不同地域的出版机构薪资水平还是相差很大的。如北上两地的工资水平和中小城市的工资相差甚远。很多中小城市的工资相对北上出版企业的要低不少,但因当地物价、房价、生活成本低,反而实际生活压力要比北上广的出版同行要小。再如薪资平均水平这事,我和马斯克平均一下,我也是超级富豪了。但平均不平均自己都只是穷鬼一只。还比如很多薪资是名义薪资,和到手的实际收入是两回事,名义薪资是包含了各类明的和隐性福利的。现在稍好点的企业都有六险两金(社保五险+补充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企业年金)、早午餐、每年体检等福利。这些福利看似很美,但也吃掉了一大块的名义薪酬。再加上个税、工会会费等其他项目,名义薪资和到手的实际薪资差距还是很大的。

本我曾在国企做过部门主任岗位。在一个时间段内我的到手薪资和普通员工基本相同,甚至还低。为什么?因为收入的三分之一到一半是在年终奖金上,但加上年终奖的平均薪资上去后,第二年核算社保、公积金基数时候就会提高很多。但在总体薪资、平常底薪不高的情况下,这样的薪资结构就会造成名义收入提高,但实际收入反而降低的情况。

在行业薪资结构普遍不合理、不科学的情况下,日常如因为出错而扣几百工资,要不是无感、无痛,要不可能就罚无可扣。而如果积攒早年底统一扣减,一个是难有警示作用,而会造成员工不满情绪。处罚非但不能对管理有益,可能副作用更大。如果处罚不能让员工在当时产生痛感,处罚的作用何在?难道为拉仇恨和不满嘛。

出版业普遍薪资不高,很多企业的薪资结构头重脚轻,也就是平常工资过低,年终奖占比偏大。且绩效支付周期长,不管是编辑岗位和还是发行岗位,大部分的绩效兑现周期大于6个月,许多甚至要拖到18到24个月。再加上很多薪资额度都用在福利发放上,所以在实际收入与直观感受上造成了低工资的事实。

如部分收入是需要到退休才能拿到,很多福利对于部分员工是无效福利。如工会喜欢发的米面油水果这类福利,很多年轻人单身,平常根本不开火做饭,这些福利实际是无效福利。再如单位体检,体检很多项目其实社区医院都能覆盖,在走医保的情况下费用比去体检中心会便宜许多,且检测结果更权威(体检机构的结果只能做参考不能作为医疗依据。

在出版业整体薪资不高,再加上薪资结构的不合理,就造成了很多出版机构的平常实际收入很低,有些甚至低到罚无可惩的地步。而面对所谓的处罚管理机制,对应的奖励措施不足、兑现慢、额度偏低,就造成了处罚难以形成威慑力,无法提供有效的业务管理刺激。面对如此窘境企业如何进行管理?

我相信不是每个出版企业的管理者都是平庸之辈,或都已躺平。肯定是有很多人还是想做事、改变企业现状的。但限于环境、条件、权限也只能无尽叹息了。出版业的薪资结构、体系很难改革,行业的利润天花板低,造成了大部分出版企业的无米之炊。米少僧多不够分配,入不敷出只能寅吃卯粮。在如此窘境下,企业无可奖,也就无可罚。就算想罚、敢罚,也没得可罚,罚不好没准员工还撂挑子不干。所以很多出版企业只能在低效、低水平、低质量的恶性循环中在死亡螺旋中挣扎。想做事,想做好业务,就需有士气。想激励士气就要有奖励。有奖励,赏罚分明才能带出好队伍。难难难,未来只有更难,没有最难。

很多事情看似没办法,但其实办法也简单。万事以利,利先事后,可求功。问题其实很多人都看得到,但没法动。但不动就是死,剜肉刮骨才有活路。随便吧,很多顽疾深入骨髓,也就如此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