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一个普通的周末傍晚。
没有手机刷不停的短视频,也没有随手点开的网络剧集,你和全家人围坐在电视前。
屏幕上,熟悉的长沙方言响起,严爹一边念叨着家长里短,一边滑稽地劝解四个儿子的闹腾。
这就是当年无数湖南家庭最真实的日常场景。
如果你是湖南人,这个画面可能勾起了你最深的记忆——《一家老小向前冲》。
8年800集,不仅带来了欢笑,更刻上了整个时代的印记。
而扮演“严爹”的王永光,也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符号。
直到他的去世,很多人才突然感慨,这样的陪伴和记忆,似乎再也不可能有相似的重现了。
“严爹”并不只是一个角色,更是湖南人心中的一种情感象征。
他操着地道的长沙话,用幽默又接地气的方式说着家长里短,仿佛是那个大家都熟悉的邻家长辈。
但严爹的背后,却有着一段疏离本土文化的纠结过程。
王永光原本是湘剧艺术家,拿过全国顶级的梅花奖和文华表演奖。
但从“严爹”开始,他从高雅的舞台走向了大多数普通人的电视机旁。
在当时,这样的选择并不被所有人理解。
湘剧是传统艺术,而一部用方言演绎的地方台家庭喜剧在很多人眼里显然少了那么点“文化气息”。
可王永光的表演却证明了一件事:家长里短中隐含的烟火气息,才是老百姓真正喜闻乐见的内容。
严爹的一口长沙方言,胜过了多少干巴巴的台词;严家的起起伏伏,让多少观众看到了自家的影子。
他的离去,不仅让人怀念那个笑声不断的严家小院,也让人感慨乡土文化在时代洪流中的逐渐流逝。
提到《一家老小向前冲》,很多湖南人都会忍不住笑着回忆起那些“不可思议”的剧情。
大哥严子荣的踏实,二哥严子华的抬杠,甚至连最末的孙子严天乐也经常被观众念叨。
8年里,这些角色仿佛成了周末生活的一部分。
不管偶尔缺了一集,隔壁的阿姨都会热心告诉你后续的内容。
这部剧的魅力很平凡,就是靠着生活化的细节。
可能是严婶突然撒泼,被严爹一句话怼得无地自容;也可能是几个兄弟在屋子里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吵闹闹。
观众们会边看边笑,甚至边议论,“这不就是我家吗?
”
更难得的是,这部剧用简单的故事记录了不少湖南人生活的变迁。
从荧屏上的模拟老城区生活,到观众自身看着家庭的冷暖与流转,这一部电视剧本身就是时代的缩影。
如果说方言是剧的灵魂,那无处不在的真实感就是它让人长久怀念的关键。
不少人可能会觉得,“严爹”这个角色的成功源自于多年的演技磨练。
但实际上,王永光自己起初接下这个角色时也有许多犹豫。
他担心用方言演戏会让形象过于局限,也怕自己从舞台过渡到电视剧会让观众不适应。
于是他与剧组花费大量时间磨合,甚至来到本地老城走访,借鉴了许多普通老人的言行举止。
他没有过多用表演技巧去“设计”严爹,而是让角色“长”在自身的语言习惯和细腻观察中。
就像他本人后来接受采访说的,“严爹是长沙的,他就是我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那种父亲。
”也正因此,观众不会感到表演的距离感,而是觉得这样的老人家好像家里随时都能冒出来一个。
“经视台是奋斗的起点,卫视台是荣耀的顶点。
”如果你问湖南本地观众,他们会告诉你,90年代到2000年代之间,湖南经视是本地观众的骄傲。
《幸运3721》《越策越开心》《故事酒吧》,还有后来的《一家老小向前冲》,这些都曾是湖南电视观众的黄金记忆。
但随着时代变化,经视渐渐被湖南卫视的大制作和全国化内容所取代。
当年的方言综艺和电视剧,因为观众市场的缩小,也难再恢复原有的生机。
试想在一个娱乐产品“全国统一”的大背景下,有多少地方特色还能吸引足够的关注?
《一家老小》之后的作品,很难再达到类似的影响力,也让许多追求“本土化”的尝试流于形式。
严爹走了,《一家老小向前冲》早已定格为历史,曾经的那些笑声、那片烟火气到底成了不可挽回的过去。
但这真的是文化记忆走到尽头的标志吗?
或许未必。
只是“记忆”的形式,需要一些新的探索。
如果坚守本土特色的创作者们能找到更适合当下时代的表现形式,是否还可能出现另一部“《一家老小》”?
在所有故事都流向大众化的洪流里,我们是否还能守住属于湘人的一隅之地,这可能才是严爹留给我们的最后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