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头条|冯云涛:缅怀敬爱的赵建毅先生

汴梁城下 2024-04-18 13:12:43

今天(4月16日)下午,我突然听到赵建毅先生离世的消息,心情无比沉重。就在4月12号早上,我和宋喜信老师还去探望过他,那时他说话已经很困难,我知道他可能很快就要离开我们,但万万没料到走得如此之快。

年后工作一直很忙,但我心里始终记挂着先生。直到4月10号那天,我去了养老院看他。进到他的房间,见他正在熟睡,就没忍心叫醒他,便下楼找到养老院负责人询问先生近期的情况。负责人告诉我,先生最近食欲大减,只能吃些营养餐,而且每吃一口都要歇一歇,吃饭对他来说变得特别辛苦。记得年前,先生饭量就一直很小,一个很小的馒头,一小碗素面,还不让放油,说是怕吃多了闹肚子,给护工添麻烦。从年前到现在,先生的身体状况明显恶化,以前还能自己慢慢走到一楼食堂,尽管这段路他得歇好几回,但他始终坚持自己走,每次吃饭都严格控制食量,理由同样是怕拉肚子,不愿给人添乱。尽管卧床不起,他的房间和床铺始终保持得干干净净,胡子也刮得整整齐齐,头脑清醒,只是身体明显消瘦了许多。那次见面,他让我摸摸他的胳膊,只剩下皮包骨头了,说话也显得很吃力。他每说几句话,就要把手伸到床头柜上放着的水碗里蘸点水,润润嘴唇和舌头,再继续说。我们聊了一会儿,怕他太累,就约好过两天再来。回去后,宋喜信老师来了,我把先生的情况告诉他,还劝他暂时别去养老院看先生,因为他说话太费劲。谁知第二天一早,宋老师打电话坚持要去看看,于是我们俩就一起去了。先生比宋老师年纪稍大几个月,他们关系很好,两人都常说“赵宋是一家”,见面聊了会儿,怕累着先生,我们就赶紧离开了。没想到,这竟是最后一次见到先生。

我与先生在参加活动中交谈

回顾与先生相处的这些年来,每一件事都像昨天才发生一样清晰。我是2015年来到开封的,2017年通过付保军老师认识了先生。记得第一次和他见面,是付老师带我们逛胡同,听说先生痴迷历史文化,喜欢收集各种老物件。那天我们从一个大院子里出来时,看到地上有个龙纹瓦当,就捡起来交给先生,他很喜欢,用自行车里的布袋装了起来。有了第一次接触,我觉得和先生挺投缘,后来就经常一起聊天。直到2018年5月,我在网上看到赵建毅先生讲解《清明上河图》的视频,那是于炳新老师(老饼)在丁小新老师的茶叶店录制的。看完后,我打电话问先生开封有没有专门研究《清明上河图》的机构,他说没有,我就琢磨着,这么重要的文化资源,开封怎么没人系统研究呢?于是,我提议成立“清明上河图研究会”,先生欣然同意,我们便开始筹备工作。

先生在"开封人眼中的《清明上河图》"活动中讲课

我在复兴坊开了一家小书店,先生常来光顾,我们还一起参加了很多活动。2018年9月的一天,先生告诉我,他打算9月8日在开封文化客厅做一场讲座。那天我正好有事,就请好友张德胜帮忙给先生做了PPT。9月8日,由开封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开封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开封文化客厅承办的“您眼中的《清明上河图》”讲座如期举行。先生详细解读了现代学者对《清明上河图》的看法,分享了他的独特见解和新发现,让现场听众收获良多。讲座开始前,我和先生到文化客厅时还没开门,他给我介绍了也在门口等候的邓启亮(《大宋英雄帖》作者),后来我们也成了好朋友。

先生(左一)和几位老师在文化客厅办公室前合影

从2018年5月开始筹备清明上河图研究会,到2019年5月拿到社会团体法人证书,整整用了一年时间。这段时间,先生提供了大量关于《清明上河图》的研究资料,对研究会的建立起到了关键作用。他曾对我说,自己已经70多岁了,之前从未参加过任何组织,清明上河图研究会是他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愿意全身心投入的社会团体,他愿意为研究会的荣誉付出一切。他不仅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2019年8月于打线胡同办公室先生在讲解几种市面上常见的《清明上河图》版本区别

研究会成立后,办公地点设在打线胡同,赵建毅先生和赵新静两位老师轮流值班。我孩子还在上小学,每天放学后,我就带他去办公室。先生说他以前在相国寺教习武的孩子文化课,有些教学经验,于是经常帮我孩子补习。暑假时,复兴坊常常有孩子来参观,我们办公室也成为他们参观的一站。先生主动提出给孩子们讲讲《清明上河图》,于是,整个暑假,我们的办公室变成了他传授清明上河图知识的小课堂,虽然空间不大,但孩子们挤得满满的,门口还站满了家长,大家都对先生的讲座非常感兴趣。暑假过后,到了10月,我们和先生决定利用网络平台普及《清明上河图》知识。我联系了好友刘谦,他的团队有导演、摄像和后期制作人员,我们一起在抖音上推出了先生的讲座。期间,我们在冯锐的民宿、建业君临会的办公室等多个地方录制,无论在哪,先生都十分谦逊,从不以专家自居,而是以一个爱好者的身份分享他的学习心得。我们做了几十期抖音讲座,播放量超过了百万。

先生在认真做笔记

后来,研究会搬到了开封文化客厅,仍然是赵建毅先生和赵新静两位老师轮流值班。我们计划在这里继续举办《清明上河图》讲座,于是策划了“开封人眼中的《清明上河图》”系列讲座。刚开始我们还担心活动效果不好,怕没人来参加,就互相打气,说一个人讲的时候,另一个人在下面听,反过来也一样。就这样,我们成功举办了12期系列讲座。疫情期间,我去给先生送药,他说只是拉肚子,别的没什么不舒服,我就以为很快能好,没想到一直都没好利索。

先生在活动中演讲

直到年前,得知先生已经住进了养老院,我立刻去看他。他特意嘱咐我别告诉别人,我也一直遵守承诺,后来去看他都是单独去的。年前,汪海老师的《清明上河图》年历做好了,我带着儿子去送给先生,他很高兴。那时候,我还认识了一位针灸大夫,本想每天接送他来给先生治疗,先生考虑了一天,最后还是拒绝了。后来再去,他才告诉我,他不只是拉肚子,还有癌症,我才明白为什么不让找大夫上门。原来,他一直默默承受着病痛,却从不多言,真是让人既心疼又敬佩。

赵建毅先生的离世,对我们来说是巨大的损失,对清明上河图研究会更是失去了一位可敬的创始人。然而,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无私的奉献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激励我们继续前行。先生,您一路走好!

冯云涛于清明上河图研究会

2024年4月16日

供稿:开封市清明上河图研究会

0 阅读:1
汴梁城下

汴梁城下

汴梁城下大鱼号,展现古城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