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寒露,我们吃点啥?

诗意栖居者 2024-10-08 17:26:41

菊花柿子芝麻......金秋风物于味蕾绽放细品深秋之醇厚温婉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风渐起,叶转黄

夜微凉,露成霜

伴着一日凉过一日的风

秋天的倒数第二个节气

——寒露,到了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农历九月,百花渐落

菊花却将身姿挺得笔直

它们五颜六色

将深秋装扮得斑斓多姿

农历九月

也因此有了一个雅致的别名

——菊月

“鲜花入馔,非时不食”

广东中山人爱菊

菊花饮食习俗已有千年之久

人们种菊、赏菊,更以菊花入菜

菊花肉、菊花水榄

菊花八宝糯米饭、菊花鱼球

在这里,似乎“万物”皆可以配菊花

将猪背部肥肉切成薄片

加入糖等原料腌制

待糖渍后的脂肪

变得如水晶般晶莹剔透后

裹以清香扑鼻的菊花糠

菊花肉便做成了

浅尝一口

脂肪之丰腴与菊花之清香

在唇齿间游荡、绽放

在云南

美好的一天

有时是从一碗菊花过桥米线开始的

传统菜码之外

引新鲜的菊花瓣入碗

米线仿佛也跟着明艳、亮堂了起来

“苗可以菜,花可以药

囊可以枕,酿可以饮”

南宋史正志

曾这样描写菊花

秋季燥气当令

几朵菊、几颗枸杞,再来上一勺蜂蜜

倒入七八十度的温开水

只消几分钟

一壶菊花茶便泡好了

寻一个午后,窝在沙发上

看阳光穿过玻璃杯折射出温暖的颜色

闻着淡淡的菊香

燥气一扫而空

整个人都被治愈了

深秋时节

正是柿子成熟的时候

累累果实,挂满枝头

或金黄、或红艳,自成景致

中国人对柿子的偏爱由来已久

汉武帝时期

司马相如在《上林赋》里便有

“枇杷橪柿”的描写

汪曾祺在《晚饭后的故事》里

曾描述过卖柿子的场景

“找个背风的旮旯儿

把柿子挨个儿排在地上

就着路灯的光

照得柿子一个一个黄澄澄的

饱满鼓立,精神好看”

“柿”与“事”“世”等字谐音

有着吉祥的寓意

自喻“柿园先生”的齐白石

也曾多次以柿入画

有时还会题上

“事事安顺”“事事遇头”一类的吉祥句

借物送福,寓世世祥和

柿子的甜蜜

也一直滋养着中国人

因为甜度高、能量足

柿子还有着“铁杆庄稼”“木本粮食”的称号

勤劳富足的人们

更是把柿子吃出了“花”来

陕西临潼的火晶柿子

个头不大,颜色偏红,皮薄如蝉翼

果肉像亮晶晶的小火苗一样

它无丝无核,清亮爽口

直接用嘴嘬

或者用吸管插进去吸溜着吃

就很美味

以火晶柿子和面做皮

核桃仁、牛羊脂油、玫瑰、黄桂等做馅

加油煎熟制成的黄桂柿子饼

油滋滋、香喷喷、糯叽叽、还爆浆

凉凉秋风中来上一口

甜在嘴里,暖在心田

安徽歙县上丰乡姬公尖

寒露前后

正是山野间最美的时节

晒柿子在这里自成一景

堪称“徽州一绝"

举目望去

一串串的柿子,黄澄澄、金灿灿

满眼都是丰收的喜悦

柿子多生长于北方

然而广西的柿子

却硬生生地“杀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的恭城月柿

脆甜可口

做出的柿饼,也是相当讲究

将柿子旋去皮,码放在木屉上晾晒

等颜色从橙黄变为金黄

考验师傅们手艺的时候就到了

捏柿饼,力气大了会捏破

力气小了捏不圆

用恰恰好的力气将柿子捏得圆如满月

才称得上名副其实的“月柿”柿饼

好一个“柿柿”如意圆圆满满秋天燥气当令宜食用一些具有滋阴润燥作用的食物芝麻,就是其中之一《神家本草经》记载“芝麻,补心脏,益气力,长肌肉填髓脑,久服强身”自古民间有“寒露吃芝麻”的习俗

芝麻既可食用,又可做油料

据《本草纲目》记载

“胡麻取油,以白者为胜,服食则以黑者为良”

从芝麻中榨取的油脂

有着浓郁的烘炒的香气

蒜泥、葱花、小米辣……

再来上一勺“灵魂”——芝麻油

一份四川火锅的油碟蘸料便做好了

又或者你更爱老北京涮肉

那芝麻则会“变身”成芝麻酱

出现在你的蘸料碗里

降温天气里

亲朋好友围坐

从滚烫的火锅中

夹起一片同样滚烫的羊肉片

在蘸料碗中打个滚儿

放入口中

温暖从头到脚蔓延

人们对芝麻的喜爱

远不止如此

它,可以是糕点的馅料

可以包裹在面点的外面

还可以为烧饼、麻团、馕等锦上添花

纵观祖国南北东西

芝麻颗粒小小的

不那么起眼,却又好像无处不在

用力地点缀着人们的生活

寒露时节,秋意渐浓

一年好景,橙黄橘绿

宝藏青年愿您

心怀浓浓暖意,亦有“好柿花生”

来源:新华网·宝藏青年工作室(作者:肇蕾 胡亚莲)

0 阅读:3
诗意栖居者

诗意栖居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