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板戏注定只是特殊年代里特殊的文化产物,与当代生活不兼容

梁琴说体育 2022-11-02 15:01:09

怎么评价样板戏的艺术成就?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但要分两步来看。首先,样板戏和内参片的出现,表明了这样一个逻辑:群众是缺乏认知能力的,西方现代电影和中国传统戏曲对他们来说是毒草,会腐蚀他们,所以需要用样板戏来教育,而干部意志力更坚定,所以可有看内参片。这种逻辑延续了儒家的诗教观,正如毛诗序中所说: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美教化,厚人伦,移风俗。

群众是需要教化的对象,他们没有文化选择权利。之前看到了提问,类似说儒家请回来怎么样,但实际上儒家思想内核从未离开五四至今他一直在影响全体国人的思考判断,即使儒家经典已从主流文化中退场。其二样板戏是有艺术性的这同样需要辩证来看。从产生来说是不符合古典美学里艺术的范畴,因为它是行政命令驱使下的产物,不是艺术家主动的作品。

其内容延续了《讲话》精神,争执第一艺术第二,艺术服从于争执,剧作是争执的传声筒。人物关系上秉持三结合三突出原则,以突出其意识形态的塑造。但从要素上来看,样板戏融入了多种艺术成分,融合中国古典戏曲(京剧),西方古典艺术(芭蕾舞交响乐)并在舞美灯光服化道精细安排,以便于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正面人物里突出英雄人物,英雄人物里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这两方面作用下形成的样板戏,是一种具有现代戏剧风格,融汇了中西方文化要素的京剧,其人物仅具备符号价值,而不具备审美价值,是意识形态的载体,争执的传声筒,不具备现实主义原则中人物性格多样性,通俗来说就是看着演员的眼睛里有光,炯炯有神,但是觉得很假,难以感同身受。样板戏注定只是特殊年代里特殊的文化产物,与当代生活不兼容,不具备普适性。

另外比较有趣的是,在马恩著作《致斐迪南拉萨尔》中明确提出了反对人物类型化,主张人物个性化,以及表现丰富生动的社会背景,而反对的正是艺术沦为意识形态的传声筒。样板戏本是传达马主义的,但它的创作过程和作品特征,却与马的美学主张背道而驰。这样来看,样板戏的产生和创作,反而比样板戏本身更有“艺术性”,也更像一出戏了。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