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生日的俗语,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句便是“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到了老年阶段,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被视为两道难以跨越的坎儿,很多人无法顺利度过。
因此,很多老人一到这两个年龄,便不由得感到担忧。
然而,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这显然是一种迷信的说法。那么,这种说法究竟有何来历呢?
一、源于两位圣贤的离世
“七十三八十四”这一说法其实源自我国历史上两位伟大的圣贤——孔子和孟子的去世时间。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享年七十三岁。孟子,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被誉为“亚圣”,他享年八十四岁。
自汉代以来,儒家文化成为我国治国思想和社会理念的核心,对后世影响深远。孔子和孟子作为儒家文化的象征,在百姓心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古人认为,连两位圣贤都没能迈过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的门槛,普通人更不应抱有幻想。
二、古代生活条件的限制
除了圣贤的影响,这一说法也与古代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医疗条件落后,人们的平均寿命普遍较短。
在和平年代,五十岁已经算是高寿。而在战乱时期,寿命更是难以保障。从“人生七十古来稀”这一成语中,我们也能看出古人对七十岁这一年龄的敬畏之情。
三、如何度过这两个坎?
尽管“七十三八十四”被赋予了不吉利的寓意,但人们并没有因此放弃对长辈健康的祈愿。在一些地方,当家中老人恰逢这两个年龄时,家人会采取一些特别的方式为他们祈福。
吃鲤鱼:在某些地区,家人会给老人买鲤鱼吃。鲤鱼因善于跳跃,象征着能够顺利跳过难关。
滚鸡蛋:还有些地方,儿女会煮两个鸡蛋,将鸡蛋放在麦场里滚动几下,然后偷偷让老人吃掉。这种行为被称为“骨碌打蛋”,寓意帮助老人平安度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