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作为现代社会的支柱,其在建筑、交通、基础设施和机械制造等多个关键领域的核心作用不言而喻。它不仅是工业的基石,而且在推动能源转型和关键技术发展中扮演着决定性角色。
图片来源:《世界钢铁统计数据2024》
世界钢铁协会发布《世界钢铁统计数据2024》数据显示,我国2023年的粗钢产量达到了10.19亿吨,这一数字不仅稳居世界第一,更占据了全球18.92亿吨总产量的半壁江山,超过了50%。这不仅彰显了我国在全球钢铁产业中的领导地位,也反映了钢铁产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巨大影响力。
然而,正是这一庞大的产业规模,使得钢铁行业在碳排放方面成为了一个"巨头"。其工艺流程,特别是长流程炼钢中的炼焦、烧结/球团、高炉等环节,是能耗和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这些步骤不仅消耗了生产过程中70%以上的能源,还伴随着空气污染、能源的大量使用以及二氧化碳的排放。
尽管2022年至2023年间房地产行业面临挑战,但钢铁产量并未受到太大影响,依然保持稳定。这背后,制造业投资的增长对工业机械、设施建设及其相关基础设施的用钢需求起到了支撑作用。然而,中国钢铁行业目前正面临"需求不旺、产量增加,价格下跌、成本利润双下降"的局面,这一现状凸显了行业在供需平衡、成本控制和市场适应性方面的挑战。
近日以来,一系列有关节能降碳方面的举措的“组合拳”陆续出台。
5月29日,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要求,加强钢铁产能产量调控。严格落实钢铁产能置换,严禁以机械加工、铸造、铁合金等名义新增钢铁产能,严防“地条钢”产能死灰复燃。2024年继续实施粗钢产量调控。“十四五”前三年节能降碳指标完成进度滞后的地区,“十四五”后两年原则上不得新增钢铁产能。新建和改扩建钢铁冶炼项目须达到能效标杆水平和环保绩效A级水平。
6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其他部门发布了《钢铁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旨在推动钢铁行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计划》设定了明确的目标:到2025年底,高炉和转炉工序单位产品能耗较2023年降低超过1%,电弧炉冶炼能耗降低超过2%,吨钢综合能耗降低超过2%,余热余压余能自发电率提高超过3个百分点。在2024至2025年间,预计通过节能降碳改造和设备更新,将节约约2000万吨标准煤,减少约53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计划》进一步提出,到2030年底,钢铁行业的主要工序能效将显著提升,用能设备达到先进水平,吨钢综合能耗和碳排放量大幅降低。同时,用能结构将得到持续优化,富氧技术和氢冶金等先进技术将实现突破,推动钢铁行业实现高质量的绿色低碳发展。
《行动方案》与《计划》的发布,将引领钢铁产业迈向更加高效、绿色、智能的未来。
在工业的整个减碳过程中,钢铁行业减碳成果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关注,目前钢铁行业已实施或正在实施“数字化转型工程”“超低排放工程”“极致能效工程”。
钢铁行业通过节能提效实现减碳控排,关键在于优化原燃料结构、调整生产流程、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并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同时,创新低碳冶炼技术和建立协同增效的管控平台,是实现绿色转型和支持国家污染防治的关键措施。钢铁行业超低碳排放量的途径涉及一系列节能降碳技术和核心策略。
节能降碳技术示意图如下:
免加热与压展一次成型节能轧制技术工艺装备布置图
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低碳冶金技术工艺流程图
富氢低碳冶炼技术工艺流程图
基于薄带铸轧的短流程薄带钢生产技术工艺流程图
钢铁烧结烟气选择性循环技术工艺流程图
高温固体散料余热直接回收技术工作原理图
大容量工业余热回收离心式热泵机组技术系统原理图
钢铁节能降碳不仅是单纯末端治理,更是一场全方位的绿色革命,核心策略是要强化主体责任意识,合理选择工艺路线,强化源头和过程控制,促进减污降碳协同,严格做好评估监测,实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
在推动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技术发展的同时,我们还需充分利用碳市场这一市场机制,作为调控钢铁行业减排的重要手段。
生态环境部早在2021年就已明确指出,钢铁行业在“十四五”期间尽早逐步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3年6月,钢铁行业参与全国碳市场专项研究的首次和第二次工作会议顺利召开,会议中强调了确定钢铁企业碳配额分配的关键工序、分配基准线以及核算方法的重要性,并初步完成了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方案。
钢铁产品参与碳市场交易是一项影响深远的举措。放眼国际,欧盟已经将钢铁行业纳入其碳排放市场体系。在后期的内容中,碳峰研究院将深入探讨欧盟碳市场中钢铁行业的运作模式,分析其为我国碳市场建设提供的宝贵经验和参考意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国际碳市场的操作机制,也将为我国钢铁行业全面融入碳市场、实现低碳转型提供策略指导和实践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