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君武/题
王成喜/题
主办:金华市漫画动漫协会
中国肖像漫画家在线
群委:赵雪峰 樊旭辉 宋宝库漫像
方文林/作
刘曼华/题
(中国美协漫画艺委会主任)
赵无极(1921年2月13日—2013年4月9日),一位享誉全球的法国籍华裔画家,是抽象表现主义及书法画领域的杰出代表。他生于北京,却在江苏南通度过了童年与少年时期。14岁那年,他凭借才华考入杭州国立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深入钻研中国传统绘画,并受教于林风眠、吴大羽、潘天寿等大师。与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及作曲家周文中一道,赵无极被誉为海外华人的“艺术瑰宝”。
赵无极出身于一个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自小便受家人熏陶。当他表达出对绘画的浓厚兴趣时,却遭遇了父母的分歧。身为银行家的父亲,同时也是一位业余画家,对儿子的艺术梦想给予了支持;而母亲则希望他继承父业。然而,赵无极的艺术天赋显然远超他的数学才能,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绘画之路。
1935年,赵无极顺利考入杭州艺专,成为林风眠、潘天寿等大师的门生。他反对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因循守旧,主张借鉴古人的山水意境,通过现代抽象手法进行创新。在一次考试中,他大胆地在试卷上涂抹了一个巨大的墨团,并题写“赵无极画石”,此举虽一度让潘天寿震怒并欲将其开除,但幸得校长林风眠的力保。
在国内,赵无极对传统的中国画观念持保留态度。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六年,期间林风眠建议他赴海外深造,以备将来回国担任更高职位。然而,赵无极在法国却凭借自己的才华崭露头角,成为了一位国际知名的艺术家。
1948年,赵无极抵达法国巴黎,开始学习法语并研究近代艺术大师的作品。他结识了许多艺术家朋友,并在法国南部的画室与毕加索的画室相邻。毕加索虽已年迈且深居简出,但对赵无极却格外亲切。
在探索融合期(1948-1953年),赵无极尝试将中国水墨画的技法与西方油画的色彩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1954年,他的作品《风》标志着他开始向抽象艺术转变,并逐渐摆脱了对客观对象的依赖,开始关注中国文化中的铜制礼器、金石、铭文等元素,形成独特的空间意象。
狂草时期(1959-1972年)是赵无极的创作高峰。他将中国的狂草书法与西方的抽象表现主义相结合,笔法豪放、情感激昂。在这一时期,他摒弃了作品标题,改用创作日期来命名作品,以摆脱文字对绘画内容和意境的束缚。
无极时期(1969年后)的赵无极更加专注于中国传统笔墨技法的运用,甚至直接用中国的宣纸和墨来作画。他将画上的符号与象征去除,只保留纯粹的色彩和笔触,形成了独特的“彩画”风格。
赵无极以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和油画的色彩技巧,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创造了色彩丰富、笔触有力、富有韵律感和光感的绘画空间。他的作品被誉为“西方现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在法国艺术界赢得了极高的赞誉,并荣获多项国际大奖。
2002年,赵无极继朱德群之后,成为第二位当选法兰西艺术院终身院士的华裔画家。近年来,他的作品在市场上备受追捧,价格不断攀升。尽管全球经济震荡对艺术品市场造成了一定影响,但赵无极的作品仍因其稀缺性和艺术价值而持续走高。
关于赵无极为何不给自己的画命名,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命名会限制观众对画作的自由解读和感受,他希望观众能够凭借自己的直觉和思考去欣赏和理解作品。同时,他也强调绘画的纯粹性,认为作品本身就能传达出他想要表达的一切,无需额外的标题来解释或说明。此外,这一做法也契合了抽象艺术的特点,并反映了创作的随机性和当下性。
[赵无极作品]
[赵无极作品]
[赵无极作品]
题字:张文斌
题图:侯晓强
策划:姜晓明
主编:宋宝库
编委:赵雪峰
樊旭辉
王雪岩
童仁生
陈为人
张志城
宓风光/作
胡旻/作
王山甲/作
樊旭辉/作
牛晓辉/作
其格其/作
闫桂平/作
海印/作
李圣碧/作
刘嘉圣/作
杨新志/作
宋钦日/作
大强/作
郭一强/作
王征/作
郭艺/作
童仁生/作
唐如蜜/作
宓风光/作
徐铁军/作
张建/作
满志强/作
喻志军/作
秋天/作
郁欣欣/作
饰华/作
郭艺/作
冯军荣/作
张学理/作
林忠业/作
崔国宝/作
王春成/作
郭士平/作
连英奇/作
江先孝/作
李绍贵/作
郭新民/作
魏友杰/作
李志军/作
肖恩/作
贾永芳/作
沈海涛/作
庞平/作
冯火/作
樊旭辉/作
卞增年/题
群委漫像
刘嘉圣/作
主编宋宝库漫像
黄京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