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垂,鹊桥会。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在七夕留下动人的诗篇:杜牧有“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秦观有“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将至,在诗词中品读七夕,一起体会诗人笔下别样的浪漫与诗意吧!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赏析:
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共诉相思,柔情似水,短暂的相会如梦如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这首词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神话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忠贞不渝、永恒爱情的赞美和向往。上片写佳期相会的盛况,下片则是写依依惜别之情,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作结,揭示了爱情的真谛。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赏析:
秋夜,白色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我手执绫罗小扇,轻盈地扑打流萤。
天街上的夜色,有如井水般地清凉;卧榻仰望星空,牵牛星正对织女星。
诗人通过描绘秋夜的美景和女子的孤独形象,间接地表达了对牛郎织女故事的感慨和对人间爱情的向往。
七夕
唐·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赏析:
云霄上挂着弯弯的月亮,让今夜的天空显得淡然明朗。自古以来的秋夕节都是在此刻。
牵牛织女的团聚的欢情和离别的怅恨不知道有多少,都在归入到七夕之夜当中。
此诗以写景起兴,继而由景生情,表达了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所带来的欢情与离恨,以及诗人对这对有情人深深的同情。
诗人围绕着七夕佳节牛郎织女相会的故事展开,前两句渲染了凄凉悲寂的氛围;后两句抒发自己产生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天下被迫分别的有情人的同情。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赏析:
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这首诗通过描绘七夕之夜的盛况和人们的习俗活动,表达了诗人对人间美好情感的赞美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穿尽红丝几万条”一句也生动地描绘了人们乞巧的热闹场景和虔诚心情。
他乡七夕
唐·孟浩然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
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
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
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赏析:
身在他乡恰逢乞巧,看着所住途中旅店心中羁旅愁绪更甚。
远离故土,不见妻子月下穿针,心中空空只余孤寂,怀念家乡。
微风拂过带走盛夏的炎热,新月当空,初秋已快来临。
是谁在忍着心中愁痛偷偷的看着银河?就是那遥远天际的牵牛星。
诗人在异地他乡适逢七夕佳节,更增加旅人的思乡思亲的情怀。可是远离家乡,看不见妻子在月下穿针乞巧,对月怀人,生起无限羁旅穷愁、去国怀乡之感。诗歌大胆抒发个人的理想愿望,给开元诗风注入了清新浓郁的生活气息。
七夕
唐·李贺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赏析:
七夕的夜晚,银河星光闪烁,牛郎与织女在鹊桥上倾诉一年的相思之情,在这七夕的深夜,诗人只能孤单地躺在罗帷之中,在相思中煎熬。
相聚是短暂的,喜鹊辞别了人间穿线乞巧的少女,振翅飞离而去,天色渐明,拂晓的轻寒,秋花映入诗人的曝衣楼,而恋人的芳踪却无处可寻。
天已经大亮了,诗人还痴痴地凝望着碧空的半弯缺月,潸然欲涕。
诗人回到了残酷的现实中。他日思夜想的恋人,可能是像南齐钱塘苏小小那样的名妓。年前一别,刻骨铭心,不觉又到了秋风瑟瑟的季节。
全诗从夜半写到天明,又以牛郎织女的相会映衬自身的孤独和无限的相思之苦。
通过描绘七夕之夜的景象和女子的愁绪,表达了诗人对人间情感的深刻洞察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同时,也借钱塘苏小小的典故,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赏析:
一道仙鹊架起的小桥横卧在那茫茫的银河上。听着织女的环佩轻盈作响,看她款款过桥的玲珑身影。
这亘古不变的别离年复一年不曾停息,怅然间凝望天上牛郎星,年年今日光华如明,才发现渺小的哀伤如此不值一提。
七夕
宋·杨朴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赏析:
不明白牛郎到底打的什么主意,是怎么想的,非得邀天上的仙女来织满天的锦绣云霞。
每年人们都要在七月七日晚上向天上的织女乞求赐予刺绣、纺织等的聪慧、智巧,但实际上,人间的智巧己经很多了。
农历七月七日,牛郎织女此夜将有一年一度的相会。旧俗在这天晚上,妇女们对空摆上织物,向织女乞求智慧机巧,称为“乞巧”。
这首诗以幽默诙谐的笔触,对牛郎织女的故事进行了别样的解读。诗人认为织女年年赐给人间灵巧,但实际上人间已经足够灵巧,无需再求。这种反讽的写法,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趣味和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