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九,朝外走,正月初六是“送穷日”,要做的3件事别忘了

觅食去市井 2025-02-03 12:51:02

【本文内容旨在介绍正月初六的传统民俗,无封建迷信引导】

正月初六,年俗谓之“送穷日”,是中国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承载着“送穷纳吉”的文化深意。此日既是“马日”,对应女娲创世神话中“六畜”之末的马,亦是“送穷日”,暗含辞旧迎新的生存智慧。《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古人以六畜定日,实则暗合农耕文明对自然时序的敬畏。

马在传统文化中象征奋进之力,《周易》称“乾为马”,喻阳刚健行。而“送穷”之俗则源自上古传说,《文宗备问》记载穷神为颛顼之子,其“衣敝食糜”的形象成为古人驱逐贫瘠的精神符号。韩愈在《送穷文》中写道“驾尘彍风,与电争先”,以文学笔法将送穷升华为对精神困顿的破除。这些传统非迷信,而是先民在漫长岁月中总结的“心理调节术”。

按照传统民俗,正月初六这天有3件事需要做,介绍给大家。

一、送穷

送穷是正月初六最为重要的习俗。人们深信,春节期间家中积攒的 “穷气” 需在这一天送走。送穷的方式丰富多样,有的地方会将家中的垃圾收集起来,装入旧衣,扎成人形,称作 “穷鬼”,然后送到村外焚烧;有的地方则会清扫房屋,把垃圾倒在三岔路口,寓意将贫穷远远送走。

据《岁时广记》载,穷神为颛顼之子,喜着破衣、食糟糠,逝于正月晦日。百姓恐其滞留带来贫苦,遂于初六“送穷”。各地“送穷”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如山西人用秸秆扎人形,裹入除夕积存的瓜子壳、果皮,送至村口焚烧,高喊“穷鬼随火去,财神驾马来”; 江浙地区以彩纸折船,内置头发、指甲(喻“旧我”),放入溪流任其漂远,称“送晦气”;河南农家将炕席下的尘土扫出,混入五谷撒向田间,念“穷土变肥土,秋收万担粮”。

二、出行

俗话说:“三六九,朝外走。” 源自《清嘉录》中“正月六日,士女骈阗,谓之走百病”。古人认为此日出行可沾染天地初开的生发之气。正月初六是个绝佳的出行日,人人都盼望着新的一年顺顺利利。在这一天出门,还有特别的讲究,人们会有意识地把路线设定为一个圆圈,寓意在新的一年能够 “圆满幸福”。

三、开市

在旧时,正月初六是大小商家 “开市” 的日子。这一天,商铺陆续开张营业,门板上会贴上 “开市大吉,万事亨通” 的大红对联,营业前更是要大放鞭炮,其热闹程度不亚于除夕。商家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仪式,祈求新的一年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

《燕京岁时记》载:“初六日,商铺开市,焚纸马、燃爆竹,谓之‘响市’。”古时候的开市也很有意思,如清代京城的钱庄,开市时必做三件事:

1. 掌柜以朱砂笔点活鲤鱼双目,放生护城河,寓“鱼跃财门”;

2. 伙计抬“摇钱树”绕店三圈(树挂铜钱+元宝剪纸);

3. 首单交易必用银锭,掌柜高呼“开市得彩,白银铺地”。

——老井说——

从颛顼之子的传说,到马日踏春的农耕记忆,正月初六的习俗始终在解构与重建中生生不息,现代社会虽然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这些古老的习俗依然有着独特的魅力,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弘扬。

你的家乡还有哪些独特的正月初六民俗呢?不妨在评论区分享,让我们一起感受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每日更新美食菜谱,分享日常生活,关注我,享受舒适生活不迷路。

0 阅读:29
觅食去市井

觅食去市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