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素材来自身边生活,如有类似经历,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有人说:女人婚姻里的付出,一半出自内心善良,一半被“孝心外包”,最终被现实点醒。
深以为然!退休后,婆婆卧床,老伴把她接回家,说我心细又有耐心,比姑姐照顾的好。
对于婆婆,我有几分敬意,也有几分感激,年轻时在工作上帮过忙,在带娃上伸过手。
女人的心都是柔软的,心里记着别人的好,愿意照顾婆婆,皆因曾经的互助。
婆婆总说麻烦我了,也用实际行动给予我经济上的好处,她的退休金卡,早已交给我。
生老病死,自然规律,谁也无法预知和改变,照顾婆婆三年,一场小病看清真相。
头痛欲裂,浑身散架,就想好好地躺在床上,睡它个昏天黑地。
老伴却时常过来推醒我,问这问那,最后干脆掀开被子,让我赶紧起来伺候婆婆。
他说,婆婆已经习惯我的照顾,他和姑姐谁也搞不定,真是这样吗?自私懒惰而已。
我叫周敏,今年56岁,退休6年,每月有4200退休金,独生女儿在外地工作。
老伴还有一年多也能退休了,他在企业单位做质管,月入7000,年底还有奖金。
我们的生活还不错,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常乐,本以为退休能好好享受生活。
谁知,三年前,婆婆生病卧床,一直跟婆婆居住的姑姐,跟我老伴说她身体不好。
老伴就用糖衣炮弹,对我全方位轰炸,我本善良,觉得照顾婆婆是一种回馈。
我是山村考出来的孩子,初到城市里的工厂,人生地不熟,很多事只能忍。
被身边老师傅们欺负,被城里子女排挤,婆婆帮我找到自信。
她鼓励我去考夜大,多学习点文化知识,还帮我调换岗位。
最终我嫁给老伴,也是因我觉得婆婆对我好,是一位善良有爱心的好人。
在我生下女儿时,婆婆没有嫌弃是孙女,依然对我非常好。
不仅让我坐了双月子,还帮我把女儿带到上学,生活上更是各种帮扶。
所以,她在我年幼无知时雪中送炭,我必让她在晚年,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真心换真诚,面对晚年卧床的婆婆,我愿意陪伴照顾她。
让老伴开车去接婆婆,我在家把主卧腾出来给婆婆住,这样方便起居。
婆婆来了,给我的感觉变了很多,也许,这跟生病有关。
虽然她时常跟我表达感谢之情,但也有很多我想不明白的事和言语。
一如她若弄了一床的排泄物,不愿让老伴进屋给她收拾,而是喊我。
此时的婆婆一百五六十斤,而我不足百斤,根本弄不了她。
我不听婆婆的话,喊老伴过来帮忙,婆婆会在我帮她清洗身子时,用手掐我。
最初,我以为是婆婆搭着我,为了有安全感,几次多了,我发现她是故意的。
我让老伴进屋帮着清理不堪了,在婆婆的心里,男人不能做这些。
年轻时,婆婆干家务活,即使油瓶倒了,她也是小跑过去扶起来。
老辈人的思想和认知,不可能改变,我也就隐忍着,毕竟是老人,算了吧。
老伴却在这三年里,因婆婆的长期教导,也学会了老公公的各种大男子主义的做派。
让他干点啥事,都跟我这里唧唧歪歪,甚至还用挣钱多少跟我掰扯。
为了家庭和睦,我能做的尽量不让老伴搭手,只是,我那时不懂这叫“孝心外包”。
在我看来,儿媳与婆婆之间就是互助,前些年婆婆帮儿媳,后些年是儿媳照顾婆婆。
只是,我发现姑姐自从婆婆到我家,她一个月也不来看看,完全是撒手不管。
我问老伴,姑姐身体不好,为啥还能爬山,骑行远足,到处旅游发朋友圈。
同事来我家串门,看到我给婆婆收拾,说了一句:你姑姐不也退休,为啥不换着。
我这才想明白:照顾父母,首先是亲生子女的责任,儿媳只是辅助和恩情回馈。
老伴说我跟别人学坏了,好的不学,坏的一学就会,还让我以后少跟这样的来往。
我给婆婆洗澡,本来我就累,婆婆又开始掐我,我这次没有忍着,而是回击了。
婆婆在卫生间里又哭又嚷,我把她一个人丢在里面,喊老伴去给婆婆继续洗澡。
老伴说啥也不进去,还跟我说什么“男女有别”,我说那可是你亲妈,有啥可别的。
说完这些,我换好衣服,走出家门,我要到外面透透气,这样的日子啥时候才到头。
等我回家,老伴黑着脸,大姑姐在房间里跟婆婆说悄悄话,听见我回来。
姑姐劈头盖脸地就是一通训斥,我也不再隐忍着,温柔地说:你有啥资格说话?
这一句话让姑姐愣住了,她认为我一向是最好说话,最好拿捏的。
姑姐被我直戳心窝,理亏的她跟我老伴咆哮,说下次再有这事别给她打电话。
说着说着,姑姐还流下几点假惺惺的眼泪,好像我欺负她了一样。
这样闹过一次,婆婆的手也安分许多,再也没有掐过我,老伴也主动伸手。
可人是肉身,又不是机器人,我还是病了,浑身没劲,我回房间想睡一觉。
老伴一会儿过来问我纸尿裤在哪里,一会儿又问该给婆婆做点啥吃的。
最后干脆给我掀开把被子,让我先起来把婆婆安顿好再休息。
此时才真正醒悟,原来,我才是老伴的终身保姆,是他“孝心外包”的承接者。
人在没有办法时,往往只有一招,那就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我也不睡了,起来收拾几件衣服,带上身份证和手机,开车走人。
无论老伴如何发火,我再也不想在这个家里,凭啥都指望我一个人。
离开我老伴就不能照顾婆婆了,我才不信呢?走出去看看再说。
对此大家觉得我做的对吗?离开孝心外包的老伴。
(本文故事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请理性阅读。)
作者:华贵禅心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你有故事,我有茶,一起畅聊余生时光。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