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损伤是世界第三大致残原因

轻食生活实验健言 2024-03-04 13:16:34

▲ 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出警告,将近50%的12岁至35岁年轻人,也就是约11亿年轻人存在听力损失的风险。(视觉中国 / 图)

全文共2958字,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40岁左右及40岁以下群体突聋发生率正在提高,但病理机制还没有非常明确。”

“短期的听力损伤可能恢复,但长期或定期暴露在大音量环境,听力损伤是永久性的,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严重性,或者以为耳聋离他们很遥远。”

一些地方在探索免费为听障儿童植入人工耳蜗,上海从2023年10月起将人工耳蜗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惠及更多听障患者。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南方周末记者 黄思卓

南方周末实习生 王其馨

责任编辑|曹海东

这是一种刻在基因中的本能:人们从出生就开始用耳朵感知这个陌生而喧闹的世界。对1997年出生的小吴来说,却很久以来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老是听得见别人说话,但分辨不清内容。

“你怎么老听不见别人讲话,对着你耳朵喊,这样能听清了吗?”回忆起中学时期被人揪着耳朵嘲笑的恶作剧,小吴至今心痛不已。

“中考体检测听力,我需要反复听几遍,周围人就开始大笑。”当小吴大学时期开始实习时,准确捕捉工作场合的交流信息变得非常迫切,他的听力随着压力增大更加糟糕。去医院做全面的检查后,小吴被确诊为神经性耳聋耳鸣。

类似小吴这样听力损失的年轻人并非少数。2024年春节期间,梁巍接到了四位朋友的来电,全部是关于突发性耳聋的咨询,而且突聋的人年纪都不大。梁巍是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副主任,该机构是中国残联系统专门针对听力语言残疾预防与康复的国家级研究中心。

更大范围数据显示,年轻人听力损失已成全球现象。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曾发出警告,将近50%的12岁至35岁年轻人,也就是约11亿年轻人存在听力损失的风险,原因包括过长时间暴露在大音量环境中等。

“不安全听力行为(unsafe listening)在年轻人里很普遍,而且随着大音量设备更加广泛使用,听力状况还会恶化。”2024年2月29日,世界卫生组织听力专家Lauren Dillard博士在邮件中答复南方周末记者,“短期的听力损伤可能恢复,但长期或定期暴露在大音量环境,听力损伤是永久性的,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严重性,或者以为耳聋离他们很遥远。”

1听力损伤年轻化每个人的听力独一无二,就像指纹一样千差万别。有的人对刮擦黑板、蚊子嗡嗡等特定声音格外敏感,有的人两只耳朵的听力有差异,有的人对不同频率的声音辨识能力不同。但听力损伤的人总有一个共同点,即交谈时信息获取受到听力阻碍,表达时不自觉地提高音量,渴望被听见、被听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2021)》,听力损伤是世界第三大致残原因,全球大约每五个人里就有一个正受到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听力测试是用来确定损伤严重程度的工具。一个正常听力的人,在安静环境下,两只耳朵可轻松听到20分贝及以下的声音,噪音环境里听音辨字也不困难或困难程度比较轻微。轻度听力损失的群体,在20-35分贝的安静环境里交流不困难,噪音环境里交谈可能有困难。小吴比轻度听力损失还要严重些。根据种种测试,医生的结论是中度的高频听力损失。如果工作场合不戴助听器,小吴就会听不清同事讲话的内容。这对于一个每天需要和同事“拉齐颗粒度”的新媒体运营来说,实在恼火。小吴把自己的经历记录在社交平台,收获很多的鼓励和共鸣,和小吴情况类似的年轻人,纷纷在他的社交平台上表达羡慕,因为他们只敢尝试一些与人交流较少的“i人”岗位,比如内勤、文员。“我们也很担忧,40岁左右及40岁以下群体突聋发生率正在提高,但病理机制还没有非常明确。这些群体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高压阶段,经常过着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加班熬夜的生活,作息不规律,忽视了定期体检,尤其是听力检查。”梁巍表示。2多重因素影响听力每到过年期间,耳鼻喉科医生焦虑值就会飙升,因为噪声性耳聋和爆震性耳聋的患者多了不少。“尤其是家族里面有耳聋病史的人,过年最好不要去放鞭炮,震伤听力怎么办?除了过年,平时也要注意规律作息,少戴耳机,如果必须戴耳机,可以戴耳罩式而非入耳式耳机,并且别戴这么紧、声音开这么大。“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倪玉苏说。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倪玉苏习惯性选择将通话声音开外放,而不是让手机贴紧自己的耳朵,或者戴耳机。这也是倪玉苏常常教患者保护听力的一种方式。国内外专家学者都注意到了耳机对年轻人听力的影响,并希望借此呼吁警惕不规范耳机的危害。2023年,陆军军医大学研究团队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在近1000名使用耳机的14-28岁群体中,检出听力损伤者超过1/3,而与听力损伤正相关的因素包括:大音量听耳机、每次使用时间长、戴耳机入睡。“除了戴耳机外,大音量环境对耳朵内的感官细胞伤害很大,会造成暂时性的耳鸣或者耳聋,也许过两天好了,但持续待在大音量环境会永久失聪。”Lauren Dillard表示。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耳机不是唯一影响听力的因素。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接近半数的听障患者属于老年性耳聋。此外,先天的遗传,后天的中耳炎、全身性疾病、药物中毒、意外伤害,还有特殊职业带来的噪音环境,都威胁着人们的听力健康。河北省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耳聋重点研究室主任李瑞玉教授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糖尿病患者听力损伤属糖尿病并发症的表现形式之一,一般来说,对听力影响呈渐进性,偶有表现突发性耳聋,因此,在注重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外,也应定期检查其听力变化。就连不同的饮食习惯也有可能影响听力。英国听力学会理事、昆士兰大学健康与康复科学学院教授Piers Dawes在邮件中对南方周末记者介绍,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和瘦肉,会减少听力损失的风险,反之则会加大听力损失的风险。倪玉苏平日还会接诊一些耳部肿瘤的患者,这些隐匿在深处的肿瘤,同样也会影响脆弱的听力,需要患者配合医生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减少漏诊误诊。“听力相关的疾病,最怕一个‘拖’字,因为一些内耳疾病有时跟微循环障碍、病毒感染造成的神经细胞水肿有关。早期损伤是可逆的,拖延后治疗,内耳的毛细胞和神经细胞就会造成不可逆的损害,药物疗效也会明显下降。”倪玉苏介绍。370%左右的听障者经济并不宽裕遗憾的是,很多人难以觉察自己的听力在下降。2014-2015年,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曾联合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北医三院等14家机构,做过一项四省听力障碍流行现况调查,吉林、广东、陕西、甘肃45000余位市民接受了听力检测、耳镜检查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5.84%的受访者患有听力障碍,中度以上(致残性)听障患者占5.16%。可惜的是,近半数听力障碍者未发觉或不确定自身听力障碍的发生时间。从多项因素来看,男性、低教育水平、丧偶者及工人、农民中,听障患病率相对较高。梁巍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根据残联系统的调研,70%左右的听障者经济并不宽裕,收入水平在中等及以下,想要得到完善的听力康复服务,负担还是比较大的。举例而言,持残疾证的听障患者可以免费获取政府采购的助听器,但普通人想买助听器的话,零售价在近千元至上万元不等,小吴几年前购买的品牌助听器达到16000余元。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患者误买了路边的“廉价助听器”,这种单纯的扩音器没法根据患者听力损伤水平进行精准调频,反而会加重听力损伤。小吴几年前购买了品牌助听器,佩戴后他在工作场合的听说交流已无障碍。(受访者供图)如果需要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光是耳蜗的材料费就高达数万元至数十万元。好消息是,一些地方在探索免费为听障儿童植入人工耳蜗,上海从2023年10月起将人工耳蜗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惠及更多听障患者。“听力障碍,可以说是一种隐形的残疾,看上去好像不如其他残疾那么直观,感觉不是那么严重,但是会深深影响人的生活,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梁巍认为,国家现有帮扶政策和救助力度下,听障者的基本康复需求可以满足,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标准还会继续提高,康复服务会更加全面、便利、及时。
0 阅读:2

轻食生活实验健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