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过元旦吗?
如果过,会在哪一天呢?它和我们今天的元旦又有什么关系呢?
要搞明白这个话题,还得从元旦来源说起。
“元旦”从汉语字面上理解,就是历法中的首月首日,是新一年的开始,所以,过元旦就是过新年。
早在在商周秦时期,由于各朝历法的不同,先后把岁首定在不同的月份,比如秦朝就把新年定在十月初一。
汉武帝登基后,在全国推行新的《太初历法》,并把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自此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就是古人的元旦日。
他们都会在这一天举行朝贺,进行各种娱乐活动,迎神祭祖,占卜气候,祈求丰收,后来逐渐形成内容丰富的新春佳节。
古人正月初一过新年习俗,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时间跨度长达两千多年。
看到这里,大家已经发现,古人的元旦其实就是我们今天的春节。
那我们今天把元旦和春节分开过,春节一说其实只有110年历史,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1911年清朝灭亡,中华民国建立。
当时为了跟国际历法接轨,民国政府把1912年定为元年,并把1912年的1月1日定为元旦,准备取代中国传统的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的习俗。
政令一出,过了两千多年农历新年的天下百姓怎么会答应这种荒唐的改革呢?
到了1914年,民国政府不得不作出修改,确定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才使得中国人传承了两千多年正月初一过新年的习俗得以保留。
于是,就有了如今公历新年元旦和农历新年春节,两个新年假日。
从两千多年的元旦历史变迁中可以看到,正月初一春节才是我们最看中的新年习俗,因为它沉淀了太多亲情、团圆、祈福、欢乐的人文情愫。
仅仅是围绕春节传承下来的传统艺术、传统技艺、传统竞技、传统习俗等活动,列入国家级非遗的就有200多项。
对中国人来讲,或许什么节日都可以丢,唯有春节不能丢。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