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中国人为“老乡”,无视美告将港口交给中国!它为啥这么亲华

小彭的灿烂 2024-11-30 02:55:19

文|小彭的灿烂笔记

编辑|小彭的灿烂笔记

声明:本文陈述内容参考的“官方信息来源”,均赘述在文章末尾,感谢支持。

【前言】

作为一个位于南美洲西海岸的国家,秘鲁与中国相隔数万里,却令人惊讶地称中国人为“老乡”。

更令人费解的是,在面对美国巨大的施压时,秘鲁政府竟毅然决然地将重要港口的独家经营权交给了中国。

从历史到文化,从经济到外交,秘鲁和中国之间的关系早已超越了表面的友好,秘鲁不仅是最早与新中国建交的拉美国家之一,还特意设立了“秘中友谊日”,以纪念两国之间的深厚情谊。

此时可能会有朋友好奇,中秘之间的合作,为何能抵御外界的干扰,步步走向深入?双方的合作,能否为秘鲁带来持久的发展契机?

【华人扎根秘鲁,文化交融不落幕】

其实故事要从19世纪中叶说起,那时的秘鲁刚刚废除了黑奴制度,正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难题,与此同时远在东方的中国,许多沿海居民因战乱或贫困,不得不选择远渡重洋寻找生计。

两条看似毫不相干的历史线,却因“契约华工”这个特殊群体在秘鲁相交,1849年第一批75名华工登上了秘鲁的土地。

从挖鸟粪到种甘蔗再到修建铁路,这些华工几乎承担了秘鲁当时所有最辛苦的工作,酷热的环境、微薄的收入并未击垮他们,反而让他们逐渐适应并融入了这片陌生的土地。

与其说他们是外来者,不如说是早期秘鲁经济的一块基石,华工中有人靠着契约期满后开餐馆、做生意,逐渐走向了自由职业。

他们还将中国的饮食文化带到秘鲁,用大火翻炒出的炒饭迅速风靡整个社会,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词“Chifa”,正是那时候开始流行。

更有趣的是,这个词最终进入了秘鲁的正式词典,成为饮食文化交融的见证,华人文化不仅停留在餐桌上,春节期间秘鲁人挂上红灯笼、观看舞龙舞狮的场景屡见不鲜。

在秘鲁首都利马,唐人街成为一道特别的文化风景线,各种中餐馆的门牌上,用中文写着“欢迎光临”,这不仅是一份文化传承,更是一种情感的延续。

此外秘鲁有约10%的人口带有华裔血统,许多秘鲁家庭甚至在年节时保留了中国传统的习俗,这样的文化交融之所以能长久延续还是因为它早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秘鲁人将中国人称为“老乡”,绝非只是文化上的认同,长久的历史和不断深化的交往,让两国形成了一种牢固的纽带。

当然中国与秘鲁之间的经济联系,也将这两个相隔万里的国家紧密相连,从矿产资源到基础设施,从进出口贸易到大型投资项目,经济合作不仅为秘鲁带来了发展契机,也让两国关系更加深厚。

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都在努力寻找新的发展方向,而中国作为一个对各样资源需求很大的国家,自然是不愿落于人后的。

恰好秘鲁的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铜矿、锌矿、银矿等储量位居世界前列,而中国作为全球工业生产大国,对这些资源的需求量巨大。

早在2009年,中秘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为两国经济合作注入强劲动力,2014年,中国正式成为秘鲁最大的贸易伙伴。

为秘鲁的矿产、农产品出口提供了稳定而广阔的市场,这种经济上的互补关系,显然让秘鲁获益匪浅,尤其是在出口方面,秘鲁通过对中国的贸易,实现了国内经济的稳步增长。

经济合作的高峰要属“一带一路”框架下的“钱凯港”项目,作为南美洲少有的天然深水良港,钱凯港不仅承担着秘鲁国内货物的运输任务,更被视为南美洲连接太平洋的重要门户。

中国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为这个港口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从港口规划到建设,仅仅用数年时间,钱凯港便以“中国速度”完成了竣工。

这一项目带来的收益可观,每年为秘鲁创造约45亿美元收入,极大地降低了物流成本,还为当地提供了数千个就业岗位。

可以说钱凯港的建设,不仅让秘鲁经济迈上了新台阶,还成为中秘经济合作的成功典范,当然除了大型基建项目,中国企业在秘鲁的其他领域同样表现亮眼。

浙江商人群体便是一个典型例子,据统计,活跃在秘鲁的浙江商人超过1500人,企业年销售额高达20亿索尔,为当地居民创造了5000多个就业岗位。

所以说秘鲁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不只是单向的资源输出和技术输入,更是一种双赢的战略伙伴关系。

近年来,秘鲁在国际事务中多次支持中国,从维护“一个中国”原则到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秘鲁表现出坚定的立场。

在拉美地区,秘鲁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成员之一,通过签署谅解备忘录,两国的合作进一步深化。

面对外界干扰时,秘鲁同样展现了独立的外交态度,在“钱凯港”项目中,尽管美国试图阻挠,秘鲁政府依然坚持将独家经营权交给中国企业。

这种坚定的立场,源于秘鲁对中国的信任,也彰显了中秘关系中稳固的战略互信,今年上半年,秘鲁再次做出新决定,让两国之间的关系再进一步。

那么,秘鲁的新决定是什么呢?

【友谊日的设立,情谊更进一步】

2024年5月秘鲁国会通过决议,宣布每年2月1日为“秘中友谊日”,这一天不仅象征着中秘之间的深厚友谊,更是两国文化交流的一个里程碑。

“秘中友谊日”当日,秘鲁各地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从舞龙舞狮到美食品尝,从文化展览到历史讲座,活动形式多样,吸引了大量民众参与。

这一天成为拉美地区少见的中外友好纪念日,不仅拉近了中秘两国人民的距离,也让更多秘鲁人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与此同时,友谊日的设立也推动了两国教育和科技领域的交流,秘鲁的孔子学院在友谊日当日推出特别课程,吸引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而中秘学生之间的互访与学术合作,也因为这一节日变得更加频繁,这种文化交流的深化,不仅巩固了中秘关系的民意基础,也为两国未来的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友谊日的设立,是中秘关系中情感与理性的双重体现,标志着两国之间的友谊迈上了新的高度。

【结语】

中秘关系的深厚根基,既有历史文化的渊源,也有经济互补的双赢合作,更有政治互信的战略伙伴关系,两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还通过文化交流与民间互动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和认同。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秘两国用真诚和合作书写了跨越万里的友谊篇章,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关系,秘鲁人不仅称中国人为“老乡”,更愿意与中国携手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参考资料:

新浪财经在2024年11月17日关于《既远又近!秘鲁与中国渊源有多深》的报道

金投网在2024年11月14日关于《中资控股的这一港口试运营!预计将为秘鲁经济注入45亿美元》的报道

新华社在2024年11月10日关于《列国鉴·秘鲁|记者观察:他们,织就中秘友好“纽带”》的报道

2 阅读:565
小彭的灿烂

小彭的灿烂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