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大妈韩晓红:当好志愿服务的“孵化器”

西城大妈 2021-01-31 21:09:06

“社区就是个大舞台,只要大家找到合适位置,谁都能绽放光彩。”

在西城大妈队伍中,广外街道中新佳园社区的志愿者韩晓红有这样的特长:她发掘、网罗社区志愿人才,精准匹配社区需求和人才优势,搭建平台,成立团队,用“志愿孵化”的方式,促进社区志愿服务更红火。

韩晓红今年62岁,是位老党员,更是位资深的社区工作者。 20年前,她曾在家委会工作,为楼门院落的事儿忙碌着。回忆起那段日子,韩晓红感慨不已:“社区工作不好干,需要特别用心,想把这份工作做好了,不掉几斤称可不行。”之后工作几经变动,但韩晓红对社区工作的挂念从未停止。正式从单位退休后,“帮一份小忙”“出一点余力”成了韩晓红为自己立下的小目标。

在中新佳园安家后,韩晓红想当志愿者,但一直没有找到参与的机会。直到2017年,在老伴的鼓励下,韩晓红才敲开了社区居委会的门,问“需不需要人当志愿者”。就是因为这一问,韩晓红不仅当上了志愿者,还成了骨干。

参与志愿服务越来越深入,韩晓红发现还有很多居民和自己一样有强烈的参与意愿:“想当志愿者,但不知道自己能干啥”,同时,韩晓红也发觉社区也有不少服务岗位正缺人。韩晓红意识到,社区需要更多地了解居民,而居民需要更多地鼓励,作为志愿骨干,她能最大程度上消除社区和居民之间的信息差,从而帮助解决制约社区志愿队伍的壮大、造成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程度低的关键问题。

于是,找人才、挖兴趣、聊特长、做匹配,成了韩晓红志愿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每次站岗值班,韩晓红都忘不了和来往的居民聊聊天,问问有什么兴趣爱好,想参与什么活动与服务;每次社区活动,韩晓红都忘不了和各位志愿者谈谈心,问问有什么才艺特长,愿不愿意在志愿服务里发热发光。韩晓红不仅自己找,还发动亲朋好友,共同充盈自己的“人才账本”。

就凭着留心、多问,韩晓红牵线搭桥,为多位志愿者“量身定制”找到了合适的服务岗位。

向炳文老人年过八旬,但有舞蹈特长,还特别有耐心。向炳文有教授舞蹈的意愿,但苦于年龄大,体力不足。韩晓红知晓后,提出了“团队骨干”教学法:向老师精细教导舞蹈队骨干,再由骨干向其他队员教学。就这样,向老师不仅发挥了特长,还在教学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与人交流的乐趣,夕阳生活少了孤单。

志愿者陈云凤有一双巧手,裁剪缝纫能力都很强,但社区却没有专门的团队让陈云凤能一展所长。韩晓红了解后,争取了社区的支持,开设了缝纫兴趣班。在小课堂上,陈云凤成了老师,带着学员们一起学划线、学剪片、学缝线,学员们学得上瘾,陈云凤也教得有劲儿。

像向炳文、陈云凤这样找到一展所长服务岗位的志愿者还有不少,合唱团的王小平老师,是团员们的主心骨,每逢学新曲子,有她指挥,团员们都掌握的特别快;手机培训班的邢琳坤是个年轻人,和上了岁数的居民们打交道一点也不烦躁,特别耐心……

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发挥特长,社区居民在参与活动中获得乐趣,社区的凝聚力越来越强,韩晓红也在越来越壮大的各支队伍中,发掘着新人才,开发着新团队。

随着时间渐长,韩晓红“网罗”了越来越多有服务热情、有服务才能的居民志愿者,这也让她动员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越来越得力。

在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韩晓红所在的第三支部积极响应社区号召,20余位老党员参与到卡口值守中,天寒地冻,每个党员志愿者站一个小时,有时候双腿冻得打哆嗦,但因为怀着极大的志愿服务热情和守望家园的责任感,没有一个人后退。

在垃圾分类工作中,韩晓红发动了31位党员、志愿者积极参与,桶前值守为主,小区巡视为辅,31名志愿者不仅成了五栋楼728户居民的垃圾分类宣传员、监督员,还成了社区公共环境的维护者。

如今,在社区的支持下,韩晓红仍旧忙碌着,挖掘人才,做好匹配,让更多有热情、有能力的居民加入社区志愿服务行列。“为合适的人找到合适位置,这是双赢。”韩晓红说。

0 阅读:0
西城大妈

西城大妈

北京市西城区平安志愿者西城大妈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