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会说是母亲,其实早在两千年前的《论语》就说出了答案:“养不教,父之过”。
什么是跳蚤定律?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儿女是否有出息,多半是由父亲决定的”,这个说法也是成立的,这就是著名的跳蚤定律(Law of fleas)。
跳蚤定律源自一个国外的心理学实验,实验初始阶段,心理学家将一个跳蚤放到无盖容器中,跳蚤会努力地跳出容器;
中间阶段后心理学家将容器加了一个透明的盖子,跳蚤还是会努力撞落盖子逃出去。
后来实验者又将容器的盖子逐渐放低,跳蚤也逐渐降低了自己的弹跳高度。
在一次又一次的调整后,实验者将透明盖子取下,跳蚤却无法跳出去。
其实跳蚤能控制自己的弹跳高度,可是在多次的高度调整下,跳蚤也给自己的高度设限。
因此即使没有盖子,即使跳蚤有能力跳出去,但是它还是无法跨越自己心里的那道“围墙”。
本质上来说,跳蚤定律就是自我设限与习得性无助的结果
自我设限(Self-handicapping)是一种动机策略,指的是个体在面对可能的失败时,会预先给自己设置障碍的行为。
因此,面对自己有能力完成的任务时,也会无意中给自己设限。
跳蚤定律在教育中的体现
在教育中,这种现象也十分常见,这层“透明的盖子”就是一个父亲的认知水平与眼界。
在中式家庭中,很多父母对子女常见的设限便是: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看似父母看到了学习的重要性,然而过度的夸大学习的重要性对于孩子的发展也是弊大于利。
人生是由多个板块所构成,其中有学习,更有生活,而学习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一个孩子能否有出息不仅由学习所决定,也由学习之外的事物所决定,比如人际交往能力,心理韧性,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等。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应该做孩子的引路人,而不是设限者。
这层透明的盖子不仅会局限住孩子的自我完善与人格健全,也会让孩子对不确定的未来产生消极的自我防御。
张炘炀的故事
2005年,一则10岁高考神童的文章轰动一时,很多人都记住了这个10岁就考上大学,13岁就读硕士,16岁读博士的神童——张炘炀。
然而如今再谈起他,只留下“神童的陨落”。
张炘炀的父亲是体面的公务员,这样的家庭能为张炘炀提供优质的教育。
按理说应该会让张炘炀拥有璀璨未来,然而父亲未完成的大学梦成为了控制张炘炀的“执念”。
夫妻二人对张炘炀寄予厚望,张炘炀的天赋让二人倍感欣慰,同时也让二人加剧了对张炘炀的干涉。
张炘炀每天的事只有学习,父母逼着他放弃其他需求。
父母的设限就像透明的“盖子”一样让张炘炀几乎没有社交,不会人际交往,更无法和同龄孩子玩闹。
13岁的张炘炀考上了北京工业大学的研究生,16岁考上博士后,他的人生开始失去了“光环”加持。
本来只需要4-5年就能博士毕业,他却用了8年,毕业以后张炘炀就回家啃老,也不肯定出去上班,靠父母接济度日。
对于未知的焦虑与恐惧也让他选择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寻求安全感,这何尝不是跳蚤定律里的“自我设限”?
自我设限的底层逻辑则是消极的自我防御机制(Ego Defense Mechanism)。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Freud)认为自我防御机制是十分普遍的;
当个体面对消极的负性事件时,会采取非理性的认知方式来缓解自己内心的冲突与失衡,通过扭曲现实以达到一定程度的平衡。
在教育上,张炘炀的父亲并不成功,他对张炘炀的设限,让张炘炀无法习得多元化的社会技能;
也让张炘炀失去了自我探寻的勇气,在面对未知时未曾尝试就宣告自己的失败。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应该用多元化的视角和系统性的认知来评判某件事对孩子的影响。
跳蚤定律看似是父母的眼界会决定孩子的未来,实则是父母的片面认知会让孩子失去对未知的理性判断,从而自我逃避。
困住神童张炘炀的除了他的公务员父亲,还有张炘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