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五千年的漫长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才华横溢的文人,他们为后世留下了数不清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跨越时空,流传千古。
而若论对中国社会影响最为深远的作家,非鲁迅先生莫属。鲁迅的著作,不仅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其思想内涵更是深刻无比。
鲁迅所处的时代,正值千年封建礼教被推翻之际,陈旧观念与新兴思想激烈碰撞。他以笔为剑,狠狠地抨击社会的黑暗腐朽,毫不留情地指出国民隐藏的劣根性。同时,他目光如炬,站在时代前沿,为中国人指明了拯救国家和自我的道路。他就像一位医术精湛的大夫,精准地诊断出中国人长期存在的沉疴,并给出了良方。
中国人心中最熟知的文学家
极少有作家能像鲁迅这般,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他集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
鲁迅在无数国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记,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文学作品极具魅力。另一方面,他的大量作品被选入课本,供学生反复学习背诵。
在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鲁迅的文章在语文课本中都占据重要地位,常被列为重点学习内容。学生们因能读到鲁迅的文章而自豪,模仿他的说话口吻、写作风格,探寻他的人生历程,心中都装着一个鲁迅。他在大家眼中是一位英勇的斗士,尽管背诵全文的要求曾让大家对他的感情有些复杂,但最终都化为深深的热爱。
许多人最初了解鲁迅,是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开始,这篇鲁迅先生侄女所写的回忆文章让人印象深刻。文中关于伯父鼻子又扁又平是因为老撞墙,撞墙是因为周围太黑的内容,至今仍被许多人铭记。此后,鲁迅的文章频繁出现在学生课本中,远超其他作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少年闰土》《藤野先生》等都是鲁迅思想的经典之作,深深吸引着学生,将他们带入鲁迅的文学世界。鲁迅的文章不仅入选课本成为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其著作也是少有的能让学生主动阅读的课外书籍。一般而言,作品入选课本往往意味着大量作业,容易让学生反感,但鲁迅是个例外,很多学生会主动去读他的其他作品。在学生时代,《鲁迅全集》备受追捧,说大家抢着看一点都不夸张。
教材更新与鲁迅作品的减少
十年前教材更新时,令人惊讶的是,鲁迅的文章逐渐从教材中消失。过去课本中必学的鲁迅文章,如今只能在课外书中找寻。这无疑会削弱鲁迅思想在中国人心中的影响力,毕竟不是所有学生都爱读书。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讨论,也让不少人不满。
有人认为,课本中鲁迅作品减少是为了降低其影响力,这会让课本失色,也让许多学生失去了解那段历史的机会。甚至有人直言,拿掉鲁迅的文章是为了掩盖鲁迅所写之事在现实中仍大量存在的事实。这些言论虽有些偏激,但体现出中国人对鲁迅作品的热爱,他们在以自己的方式捍卫鲁迅的地位和心中的理想世界。
鲁迅作品删减的原因探讨
鲁迅并非空想型文人,他疾恶如仇、斗志昂扬,以笔为武器,与现实、黑暗、人性之恶作斗争。所以他的大部分作品具有批判性。他生活在近代中国最艰难的时期,作品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今时代变迁,鲁迅当年批判的现象大多已消失,有人认为此时再学鲁迅文章有些过时。
不过也有人持不同观点,人们在经历世事、理想与现实碰撞后,更能理解鲁迅作品,觉得其观点历久弥新,现实意义愈发凸显。此外,鲁迅作品删减还有文笔方面的原因。他处于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时期,文字有生涩难懂之处,用词和语气与现代不同,有时还需借助通假字理解。有人认为去掉鲁迅作品是为了让语言更通顺直白,但这种观点遭到反驳,难道要因此舍弃所有文言文作品和古典文学?
大家争论不休,但鲁迅作品在教材中减少是事实。我们应相信,教育主管部门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这样做,都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但我们要坚守一个信念:忘记历史等于忘记现在。无论鲁迅作品在教科书的未来命运如何,读懂鲁迅,就等于理解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阅读鲁迅作品,应是每一个不甘糊涂度日的中国人的必选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