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姬归汉》演出情况考:程砚秋演完该剧累得拾不起个,无稽之谈

夏槐娱娱 2024-06-05 02:51:58

注:本文中插图素材源自网络,侵删。​

程砚秋像

程派名剧《文姬归汉》,首演于1925年,与《红拂传》和《梅妃》被称为程砚秋早期的三大名剧。

京剧《文姬归汉》是金仲荪根据东汉蔡邕之女蔡文姬生平故事编写而成的。故事发生在东汉兴平年间,李傕、郭汜、杨奉等人趁时局混乱起事,南匈奴王派遣左贤王及白波军将领趁乱侵扰汉朝河内,但被李傕所败。

文姬归汉 程砚秋

战乱之中,蔡邕之女蔡文姬逃离家园避难,途中被匈奴人俘虏,献给左贤王。蔡文姬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为左贤王生育了两个子女。

曹操与蔡邕久有交情,因念蔡邕无后及修史需要,遂派遣周近携带金璧前往南匈奴,赎文姬重返故土,以延续蔡家的血脉。

文姬归汉 程砚秋

京剧《文姬归汉》于1925年12月12日在北京华乐园首演,除程砚秋饰演蔡文姬之外,其他主要演员有郭仲衡(老生,宗程长庚)、王连浦(花脸,即小金钟)、蒋少奎(花脸),吴富琴(青衣),王又荃(小生)、朱玉康(武净)、曹二庚(丑)。

文姬归汉 程砚秋 吴富琴

该剧共21场,主要以繁重的唱功赢人,像“行路”中的【二黄慢板】和“哭坟”中的【反二黄慢板】,时长竟达8到12分钟,与梅兰芳在《宇宙锋》中的【反二黄慢板】和尚小云在《四郎探母》中的【西皮慢板】这两段唱腔都属大块文章。

剧中还特意选取蔡文姬所作的名篇《胡笳十八拍》制成皮黄唱腔,将诗与歌相结合,首次在京剧舞台上吟唱,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文姬归汉 程砚秋

我记得有一篇文章说,程砚秋每次演完该剧后都疲惫不堪,到了后台,整个人都拾不起个来,有时甚至还要辍演几天休养,这种说法近似邪乎。

从演出记录来看,程砚秋在外地演出该剧有三十余次,并未出现演完该剧之后连续休演的情况。况且,程砚秋会武术,且功力深厚,焉能如此不堪?

文姬归汉 程砚秋

另一种说法是在《文姬归汉》公演后的多年里,程砚秋几乎每年仅演出此剧一次,若在北京演出,它通常被选为年底的封箱戏;而在外地,则常作为临别前的最后一场演出。此说甚至被今日的京剧专家所接受和引用,但是,其中多与史实不符。

文姬归汉 程砚秋

根据赵炜(“四小名旦”毛世来的孙婿)编辑并自费印制的《程砚千秋——四大名旦程砚秋先生舞台艺术年谱》一书有关信息统计,自1925年首演,至1954年终止舞台生涯这29年中,程砚秋演出该剧的场次有明确记录的仅66次。

该书未能收集和记录的程砚秋演出信息仅为极少的一部分,据此推断,程砚秋演出《文姬归汉》的次数,应不超过一百次。一些老顾曲家关于程砚秋视《文姬归汉》为袖内之珍,轻易不演由此可证。

文姬归汉 赵荣琛

至于将《文姬归汉》作为封箱戏演出的情况只有五次,分别为1934年、1937至1940年这五年,早在1932年1月,程砚秋旅欧考察,还将此剧作为离京前的告别演出剧目。

文姬归汉 李世济

至于程砚秋在外地常将《文姬归汉》作为临别前的最后一场演出最为不确,根据统计,程砚秋在外地演出该剧计有30余次,但是,作为最后一场演出的次数不足三分之一。

由此可见,有关京剧史料的记述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的情况实不在少数,难怪京剧研究家刘嗣曾说过:“京剧无史”。

文姬归汉 迟小秋

关于《文姬归汉》的演出,有两则信息特别引人注目,体现了程砚秋的爱国情怀。

1931年,因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程砚秋原订于9月21日在北京中和戏园演出《文姬归汉》,有感国难当前愤然罢演,并于当日《华北日报》刊登消息称:“今晚绝不演出”。

文姬归汉 李海燕

有文章中记述,1945年抗战胜利后,程砚秋曾在北京新新戏院演出了《文姬归汉》,用以庆祝自己重返舞台。南铁生(梅派青衣,著名下海票友)之子南齐和王吟秋都在场观看了这场演出。

0 阅读:5

夏槐娱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