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选择在另一个世界看春暖花开,做一个幸福的人
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15岁便进入北大法律系学习,才华横溢被誉为北大三诗人之一,他才情出众,在当时他的诗歌并不被认可,但他坚持自我的独立性,终自成一派。
他的诗歌,语言清新自然,如出水芙蓉,具有天然治愈性,就像这首广为流传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样文字朴素有温度,温暖众生,却未能融化自己内心深处的坚冰,未能温暖自己孤独的灵魂。
毕业后分配到政法大学编校刊教哲学,因为性格敏感与同事关系不太融洽,巨大的精神内耗让海子不堪重负。
1989年3月26日,25岁的海子,正是挥斥方遒的年华,他却选择卧轨,不再留恋人间的春暖花开,也许他认为自己无论如何也无法做一个幸福的人,与其痛苦,不如解脱。
他在北京见过自己的初恋情人后,也许是触动内心蛰伏已久的情感狂潮,也许是无法接受她已为人妻的残酷现实,海子把自己伪装成一个普通的旅客,从北京坐车到山海关,在一个空旷的地方躺在冰冷的铁轨上,在等待火车到来的短暂时间里也许在海子看来这短暂的时间就是幸福的永恒世界,在他的脑海里也许自己已经脱离红尘束缚,场面据说十分血腥,据说他留在现场的遗书说明自己的悲剧与任何人无关
海子是一个善良的人,他被各种若即若离的情绪反复折磨,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即便如此,他宁愿把情绪的刀刃向内,而不愿伤及无辜。
海子也是一个决绝的人,他宁愿用灿烈的方式入地狱,而不愿像众生一样浑浑噩噩行尸走肉。
贰
三毛也好,林奕含也好,海子也罢,都是才华横溢惊艳众生的文人,他们的文字穿越时空治愈无数人无处安放的灵魂,三毛在荷西离世后十四年之际,在厕所用丝袜结束自己孤独的一生,林奕含在新婚后不久困在被性侵的噩梦里再也没有醒来,海子卧在冰冷的铁轨上面对呼啸而来的火车恍惚中似乎看到了春暖花开的幸福画面。
情深不寿,多情人总是被辜负,为情所困,画地为牢。
今天是海子逝世三十四周年的日子,希望他的文字继续温暖更多的灵魂,他的悲剧永不再续;希望每个人都能做一个幸福的人,这也是我的心愿,现实不堪,人生实苦,却也有些许值得。
在如今这个社会,每个人面对的压力都很沉重,前段时间在我们这个小县城短短几天里就有几个人接连跳楼跳河,令人叹息,他们性别年龄大小不一,面对的问题也各自不同,他们本有其他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但是他们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一种极端的方式解脱自己,不知道他们是否真的得到了解脱,他们走后,曾困扰他们的问题依旧存在,他们的亲人除了要面对那些沉重的问题,还要面对失去至亲的悲痛。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思考过这个问题,有人找到了自洽的答案,大多数人没有找到答案也不再纠结,依旧和身边的多数人一样过着相似的生活。
对于这个问题,我思考过、迷惑过,至今偶尔依旧会思考这个无解的问题。
在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种黏稠的孤独感,令人窒息,无法挣脱。
为了对抗这与生俱来的孤独,我选择读书,读书的时候,尝试着与书中人物共情以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尝试着与文字背后的作者隔屏深交以获取他的写作思路,夜阑人静的时候、金乌西坠的时候、人潮汹涌的时候、黯然神伤的时候,无数个孤独突然袭来的时候,我会摊开一本书,纸质书也好,电子书也好,慢慢看着仿佛自己进入书中的世界,有时灵感来了就会写下一段文字,不自觉将无数情绪安放其中,小心折叠后藏在网络的一个角落,等有缘人擦肩而过,等有心人留下一鳞半爪的评论,等自己内心的小孩在读书与写字之间安静生长,不急不躁。
读万卷书,腹有诗书气自华,人间歧路无数,机缘聚散,朝暮忙碌。
一半烟火谋生活,一半诗意许清欢,人生实苦,悲喜自渡,人心如海,一苇渡江。
读书与写作,是一对相辅相成的习惯,只有读书足够多,才会有灵感去记录自己的感想,同时写作可能也是读书最大的动力,每一次写作不论多少人会读到,对于自己来说是与自己对话的过程,也是清空自己思想碎片的过程,写完一篇文章之后便会有新的体会及新的问题,写一篇两千字左右的文章也许要读20万甚至200万字的书,然后带着这些体会及问题再去读书,便又是一种不同的体验,如此循环往复,就像走在环山道路上,一步一景。
生命的意义也许是没有意义,也许永远不会有标准答案,但是我们可以对其存疑,专心解决生活具体而微的问题,披坚执锐,无往不利,假以时日,对于生命的意义这个问题自会有属于自己的答案。
2023年03月26
原创不易,请勿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