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那大业十二年初秋至大业十三年夏末,天地更迭,四季轮回,而杨广帝在繁花似锦的江都,如鸵鸟般埋首于歌舞升平,自我沉醉,终年不问朝政。
此间,天下诸多大事,波诡云谲,然而杨广却以高超的“鸵鸟术”,将一切风云变幻尽皆屏蔽于心外,波澜不惊。
然而恰逢大业十三年四月,一名名叫元善达之使臣,怀揣东都的噩耗,如一颗不祥之石,投掷于平静的湖面。杨广那精心构建的屏蔽网,宛如一道脆弱的壁垒,顿时裂开了一道口子。尽管杨广迅速把元善达打发了,然而更多坏消息纷至沓来。
这些消息,无一例外,皆是关于东都的。当杨广得知当年被他嫌弃而断绝仕途的落魄贵族李密竟然攻占了洛口仓与回洛仓,如同饿狼般紧咬东都不放。杨广大怒。他不得不从那充满诗情画意的温柔乡中,抬起那高贵的头颅,将目光转向了朝堂之上,然而他看到的却是满目疮痍,山河残缺。
李密的军事行动,截断了大隋朝的脉络,并且严重威胁到了杨广视为国之根本的东都洛阳。隋朝之命运,如一叶扁舟,究竟又将驶向何方呢?
东都,东都大业十三年五月,杨广帝为维护朝廷命脉,特颁诏令,命监门将军庞玉、虎贲郎将霍世举等将领率关中劲旅,驰援东都洛阳。
时至七月,杨广更命江都通守王世充领江淮精锐,将军王隆率邛地黄蛮,河北大使韦霁、河南大使王辩等人,各提劲旅,大军合围,直指东都,共讨李密。
洛阳城,曾是杨玄感人生中最大的梦魇,为夺此城,杨玄感倾尽血汗,乃至身死名裂。而今,对于李密而言,洛阳亦成了一处难以自拔的泥潭。城池虽近在眼前,唾手可得,但李密兵围数月,终究难以一窥其城楼。
此时此刻,李密是否会重蹈杨玄感覆辙?帐下幕僚柴孝和心生疑虑。犹记当年李密劝杨玄感西进关中,大业十三年五月,柴孝和向李密献计,劝其西袭长安,“关中形势险要,昔秦汉皆据此而成天下霸业。今宜命翟让守洛口,裴仁基据回洛,将军自领精兵西攻长安,一旦攻下,则大业稳如泰山,再东征河洛,天下自定。今隋失其鹿,群雄竞逐,若不乘此时机,恐坐失良机,悔之晚矣。”
然,世事难料,昔日听人劝的李密,今已居高位,驭众如山,却对柴孝和的良策嗤之以鼻。位高则思变,李密自有一番考量:“此计虽善,然隋主尚在,兵强马壮,山东籍部众见洛阳未破,谁肯西进?何况军中多草莽出身,我若西行,留其在此,必有内讧之患,大业恐毁于一旦。”
柴孝和之策固不可谓不智,但李密所虑也有道理,毕竟他的班底由于翟让之死,已经无可避免地埋下了分裂的隐患。时至今日,这乱世的棋局,每步棋皆需谨慎而行,稍有不慎,便会引来全局的崩溃。
李密的无奈昔日杨玄感出身豪贵,位高权重,故其举兵时,部属如臂指使,威望深植人心,固若金汤。然而,杨玄感未纳李密之谋,以致被困围城,此乃失策之甚。至于李密者,初至瓦岗,不过困顿失意的萧索之士,仅凭机智和运势,以及模糊的朝廷谣传,篡夺了瓦岗的领导权,实属“不正之据”。因此他对瓦岗众的号令能力,并非绝对,领袖地位,亦非牢不可破。
李密深知,若舍洛阳而西征关中,恐将惹出大祸:一来,部下山东豪杰,必将违抗军令,各行其是;二来,瓦岗内部可能由此生乱,自相残杀。此外,李密心知,一旦独自西进,瓦岗的掌控权亦可能易手他人,四方群雄的领袖地位,更是岌岌可危。
故,虽然西取长安为上计,洛阳为四面楚歌之地,李密却束手无策。攻洛阳之前,李密与瓦岗军无路可去,成了李密心中的无奈。
与此同时,太原李渊正招募勇士,准备南下,夺取关中。李密的无奈,最终助李渊成就一番事业。天意也,时势也,非人力所能左右。
李密为夺东都,殚精竭虑,大业十三年五月,数度亲驰战地,尽锐攻关,与隋军展开了激烈的血战,但均遭挫败。
魏徵入伙话说李密在攻城中不幸中箭,只好在营中养病。但大隋的援兵已经到了,五月二十八这天,庞玉、霍世举领着隋朝的援军抵达了东都,越王杨侗一声令下,夜色中庞玉、霍世举、段达等将领率领兵马悄悄出城,奇袭回洛仓,李密和裴仁基仓促应战,结果大败而归,士兵折损大半。
李密无奈之下,只好放弃回洛,退守洛口,而庞玉和霍世举则乘胜追击,最后在偃师城扎下了营寨,与瓦岗军展开对峙。
六月十七日,李密终于恢复了元气,整顿兵马,对隋军发起了反击,在洛阳东北的平乐园与敌军展开了激战。这一战,李密几乎出动了所有的精兵强将,骑兵在左翼,步兵在右翼,中军则以弓弩兵为主,对隋军发动了猛烈的攻势,并最终大败隋军,重新夺回了回洛仓。
转眼到了九月初,武阳郡丞元宝藏投诚李密,并献出了郡城。李密大喜,随即封元宝藏为上柱国,赐封武阳公。元宝藏感激涕零,命他手下一位才华横溢的宾客代笔向李密致谢,并提出了改武阳为魏州的建议,还愿亲自领兵攻打魏郡,再与李密会师攻取黎阳仓。李密越发惊喜,当下便任命元宝藏为魏州总管。
而这位为元宝藏写信的宾客,正是日后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千古第一诤臣”——魏徵。魏徵出身于北齐一个小官之家,其父魏长贤曾是屯留县令,不过在魏徵幼年时已逝,魏徵是在孤贫落魄的环境中成长的。若换成他人,也许一生庸庸碌碌,但魏徵心怀大志,不走寻常路,竟然出家为道,不为衣食忧愁,专注学问。
魏徵在元宝藏与李密的书信交流中展现了出众的文采和学识,得到了李密的青睐,旋即被调至帐下,担任元帅府文学参军,掌管记室,相当于现今的秘书或参谋。话说魏徵初入瓦岗,以其非凡的文笔和高深的学识,赢得了李密的青睐,使得他从一介布衣摇身一变,成了元帅府的文学参军和记室,相当于现在的办公室主任。这一跃升,对于原本一介布衣的魏徵而言,无疑是大气运,足以令他心生无限感慨。
魏徵心怀壮志,便向李密献上了“安邦定国”的十策,然而,李密并未采纳其中任何一段计策,这让魏徵心中顿感失意。但谁又能料到,若干年后,魏徵将成为唐朝政治舞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与唐太宗李世民并肩,共同谱写一段“明君诤臣”的千古佳话。
大业十三年九月初,李密派遣徐世勣率五千精锐北渡黄河,与元宝藏、郝孝德等部合兵一处,一举攻克了黎阳仓。这黎阳仓不仅是隋朝河北之重地,储粮之巨,实不亚于他仓,其战略价值不可小觑。消息传开,河北的壮士们纷纷投奔瓦岗,短短十日内,就有二十余万人加入了李密麾下。
与此同时,武安郡、永安郡、义阳郡、弋阳郡、齐郡的官吏亦纷纷率城归附李密,就连窦建德和朱粲这样的义军领袖,也遣使表达了归服之意。李密大喜,封朱粲为扬州总管,赐以邓公之号。
看似繁花似锦,实则烈火烹油,此时此刻,地处四战之地的瓦岗实则在争霸天下的道路上已经是棋差一招了。
尾声正当瓦岗军与隋军在黎阳仓对峙之际,王世充再次率援军集结于东都,准备对李密发起新一轮的攻势。九月十一日,越王杨侗亲自下令,命刘长恭和庞玉等将领率十万大军东征,直扑李密的洛口据点。
就在隋军与瓦岗军在洛水两岸摆开决战阵势的时刻,李渊已悄然率军入关,开始筹划着建立一个新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