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危机陷领土僵局,基辅急寻中国破局契机

李悦然观天下 2025-03-26 21:43:51

当美俄谈判进入深水区,乌克兰却在领土问题上寸步不让。基辅高层近期频频释放信号,试图将中国拉入这场地缘政治棋局,这场持续已久的危机正迎来新的变数。 在沙特举行的多边会谈中,美俄双方在能源安全、黑海航运等议题取得突破性共识,唯独卡在乌克兰东部四州及克里米亚的归属问题上。

泽连斯基政府反复强调“主权完整不容交易”,其防长乌梅罗夫更在闭门会议中直言:“我们需要更多公正的国际力量介入。”这番话被外界解读为乌克兰对中国的战略呼唤。

最新谈判文件显示,美俄已就黑海航运保护机制达成框架协议,双方同意由土耳其、沙特组建联合监督小组,确保粮食走廊畅通。在能源安全领域,莫斯科承诺不再袭击乌克兰电网设施,作为交换,基辅需保证通往欧洲的天然气管道不受破坏。然而当触及领土议题时,谈判立即陷入冰点。

“美方调停方案要求乌军撤出争议地区,这等于承认俄方实际控制。”熟悉谈判内情的欧洲外交官透露,华盛顿试图用经济援助换取基辅让步,但泽连斯基团队坚持“先撤军后谈判”原则。这种立场的分歧,使得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所称的“90%共识”恰恰暴露了最关键的10%裂痕。

乌外长库列巴近期在联合国发言时,三次提及《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特别强调其中“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条款。这种罕见的外交动作,与乌防长乌梅罗夫“欢迎所有建设性和平方力量”的表态形成呼应。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在联合国的“和平之友”倡议为基辅提供了新思路。该机制不仅获得巴西、印尼等12国支持,其主张的“非军事化解决方案”与乌克兰当前“以谈判保领土”的战略不谋而合。更微妙的是,中方提出的安全不可分割原则,恰好针对北约东扩这个俄乌冲突的根源性问题。

尽管乌克兰表现出向东看的倾向,但现实挑战依然严峻。欧盟内部在军援问题上出现分歧,德国、法国明确反对向乌提供远程导弹,而华盛顿的总统大选可能带来政策变数。这种情况下,中国能否真正成为调停力量,取决于三大要素:俄罗斯对“上合模式”的接受度、西方对非盟友调停的容忍度,以及乌克兰是否愿意接受“以土地换安全保障”的折中方案。

值得关注的是,沙特已提议将“和平之友”机制纳入后续谈判框架,土耳其则建议在伊斯坦布尔设立多边监督中心。这些动向显示,国际社会正试图在美俄之外开辟第三条道路。对于泽连斯基政府而言,如何借力中国的外交资源打破僵局,将成为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抉择。

眼下这场危机已从战场厮杀转入谈判桌博弈,当美俄在幕后进行利益交换时,乌克兰正在用外交智慧寻找夹缝中的生存空间。中国的角色或许不是直接调停者,但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参与度将直接影响这场地缘危机的最终走向。

0 阅读:11
李悦然观天下

李悦然观天下

保持锋利又不踩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