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以发生在河北省廊坊市霸州市、北宋年间的霸州防御为背景虚构创作。
皇祐元年冬,霸州城临拒马河,岁寒雪重。
河畔老柳忽生异状,枝头绽出五彩霜花,恍若契丹使者行聘时所佩缨络。
知州李允则暮夜独步,忽闻河边柳影间有低语传来,隐隐如契丹语与汉言交织。
举灯近察,却无人影,惟见柳丝垂地如篆书迷离,竟似隐约勾勒出“和”字。
夜深北风忽起,城中烽火台忽传烽火。烽子急报:“此非敌袭,火势如礼。”
李允则披甲趋前,见烽火竟呈赤蓝双色,蓝如胡尘染雪,赤若代州烽烟,间隔明灭如契丹文字之韵律。
待他至城楼俯察,烽火台高台竟笼薄雾,雾中影影绰绰见人丛,似宋兵列阵,又类契丹仪仗,然皆是轮廓昏蒙而无声息。
是夜,议和之使萧禧入霸州城。厅中行香毕,案上烛火无故忽变青焰,烛泪垂地成图,竟是辽地图景——
白沟河蜿蜒入海,拒马河截断山岭,而图中霸州柳树下竟盘桓一条模糊人影。
李允则暗觑,发现人影衣袂形制似汉非汉,衣角似绣契丹图腾,唯头颅轮廓全无,唯两眼隐现,望之如观虚镜。
待他凝神再视,青焰忽大盛,竟将图景全然焚尽,余烬中飘出五色纸扎,散入风里。
风息后,李允则于灯烛下取出契丹使者所呈盟书。
盟书展卷时,纸间似有极细裂纹掠动,仿若春蚕食叶,俄顷裂成两半。一半浮现出宋人兵卒图影,另一半却呈契丹营帐,二者皆以虚线相连如蛛网,似有无数手影在背后忙碌。
他惊愕垂眸,突觉桌下砖缝微动,伸手探得石片,似为密信,用契丹文字题“烽火柳影,白日重约”。
白日,双方于拒马河冰床再会。
李允则举目,忽见河畔老柳竟无风自动,柳枝彼此编织,竟悬垂起三幅帛幡:
一幅朱红,上画宋辽岁币交割图景;一幅青蓝,绘边地官道疏通之景;最后一幅紫黑,以虚线牵连白沟河两畔营盘,似有宋卒与辽弓手在隐约交谈,却无人首。
辽使韩杞见状变色,李允则却暗忖:“此非恶兆。”
乃命随员取大索二,系柳幡之间,待绳结成,李允则取出随身铁凿,于冰面凿出二字:“和记”。
是夜,霸州城北烽火台竟现异光,烽火如流萤穿梭。
烽子查验时,烽台之下竟生一丛奇异灰藓,其状如书卷展开,灰藓上浮现“岁币如契”四字。
而“契”字竟活转如游蛇,蜿蜒连上烽火台上一卷古羊皮,羊皮展开竟是契丹狼神图腾交织汉字“白沟图志”。
烽子大惧,急报李允则,李允则入视,却笑曰:“非鬼也,大议之兆。”
遂命书吏将图志拓印,字如虫蛀而图文反转,竟隐现“兵不血刃”四字,倒读则为“和义永固”。
盟成次年,霸州军民于柳树下建“和盟亭”。
某夜李允则独临亭畔,忽见碑下无字处竟渗出五色光屑,聚而为人形。人形盘桓半晌,似欲语而无声,俄而散作尘灰,唯存亭前石案上一纸:
“柳影有声,烽火无痕;兵戈无形,和议有盟。”
待他欲捉此纸,却发现纸面竟复原如初,似无字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