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14集《他是谁》,平心而论,前7集还是非常不错的。但从第8集开始,剧情就开始逐渐跑偏了,也可以说是“成也细节,败也细节”!
巧妙之处
作为一部悬疑刑侦剧,《他是谁》在某些细节上,可以说处理得非常巧妙。例如“八八案”凶手的作案频率,相信至今有很多观众搞不清楚,一共是六次,成功五次,失败一次。其中1988年作案三次,2月26日首次,3月17日袭击聂小雨未得手,杀害了前来抓捕的陈山河。还有一次介于2月26日与3月17日之间,也是卫国平第一次出现场,故事正是由此展开。
当然了,具体的作案时间也貌似颇有深意,除了1988年,其他三起案件分别发生在2月7日、12月17日以及11月5日。乍一看,似乎毫无规律,实则是一条重要的线索。因为在北方地区,11月份到来年的3月份,恰好是秋收后的休农期。除此之外,外出务工人员,也会在此期间回家过年。故而,凶手极有可能是一名农民或外出务工人员,无所事事就意味着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寻找作案目标。
画蛇添足
说到这里,相信肯定会有人提到凶手惯于在雨夜作案,以便借机掩盖行凶的痕迹,这也是值得称赞的细节。实际上并非如此,雨夜作案的设定应该是借鉴了韩国的真实案件,但却显得画蛇添足了,继而导致逻辑的彻底崩坏。
道理很简单,在第九集中,卫国平终于承认自己喜欢聂小雨了,而两人当时所处的街道便有明显的积雪,时间点为1996年3月17日。这也是个人判断宁江处于北方地区的重要依据,具体区域不敢断言,但大概率是一个在冬天会频繁下雪的地区。另外,要提醒大家一下,那个年代冬天的寒冷程度远超如今,下雨在北方并不常见。
于是不符合逻辑之处就来了,凶手选择在雨夜作案,客观条件下雨完全就是极小概率事件,何以在1988年的2月26日至3月17日期间连降三场雨呢?
漏洞百出
不仅如此,在碎尸案的时间节点上,《他是谁》恐怕也很难自圆其说。余爱芹遇害的具体时间暂时无法确定,但估计在1996年2月20日前后,尸块也在接下来几天里陆续被发现。可要是翻看1996年的日历,不难发现当年的除夕夜是2月18日,而在《他是谁》中,余爱芹依旧在上学,难道江宁医学院连春节期间也不放假吗?
除此之外,基于时间线的漏洞还有一处,卫国平之所以一度认为薛家健是“八八案”的凶手,源于每次案发之后,薛家健都会离开宁江一段时间。尽管目前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薛家健是“八八案”或碎尸案的凶手,但其离开宁江的时间点确实可疑,按照常理来说,卫国平理应继续追查,起码要知晓薛家健离开的宁江的理由。即便最终排除了薛家健的嫌疑,也有必要确认一下薛家健是否是独自离开宁江的,如果有同行者,同行者同样有作案的可能性。
很遗憾,卫国平放掉了这条线索,毫无疑问是于理不合的。
结语
诚如一些网友所言,《他是谁》给自己挖的坑太多了,结局很有可能会烂尾。譬如说“八八案”凶手的身份,如果与现有的设定不符,显而易见会缺乏说服力。不见得非要是农民或外出务工人员,但一定要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其为什么会选择在11月份到来年的3月份这个时间段内行凶?再加上雨夜作案这个前缀,相较而言,夏季的降雨密度会更大,凶手又为什么选择了蛰伏呢?
个人以为,《他是谁》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并非个别现象,而是国产悬疑影视作品的通病。一般是开局各种高能,越往后越拉胯,继而形成了高开低走的趋势。究其原因,一言以蔽之,急于求成,在剧本不成熟的情况下,盲目开拍。口碑下滑了也无所谓,可以通过营销手段来挽救,换而言之,利用场外的因素来干扰场内的效果,与人红作品不红有异曲同工之妙。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