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宛如一个庞大的赌场,所有人都想找到那个能使自己一夜暴富的剧本。2015年,《伪装者》犹如王牌一般,瞬间改变了靳东和刘敏涛的演艺命运。
但实际上,事情真的就这么简单吗?
靳东用了20多年的时间,终于在电视剧《伪装者》中抓住了命运的转折点。他从1993年的17岁开始,在《东方商人》中饰演了一个龙套角色。
如今,这个角色让他一举成名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在这期间经历的酸甜苦辣。
但是红了之后会怎么样呢?
近期接连播出的电视剧《精绝古城》和《我的前半生》,收视率均已破亿。然而,只要仔细观察,不难发现靳东的角色越来越雷同,如出一辙。
霸道总裁、商业精英的角色,虽然台词说得很好,但也掩盖不了表演的僵化。
再看看刘敏涛,她在《伪装者》中饰演的明镜一角使她获得了华鼎奖和白玉兰奖的双料影后,可以说是她事业的巅峰期。当时,她沉稳内敛的演技深深打动了观众。
在《琅琊榜》中饰演静妃一角的演员,她的演技尤其是与胡歌的那场痛哭戏,简直爆炸了,让观众看得心疼得不行。
谁会想到,后来的刘敏涛会因为一首《红色高跟鞋》彻底改变风格?网红式的夸张演出、浮夸的表情,让人不禁怀疑:这真的是同一个人吗?从此之后,她在剧中要么上蹿下跳,要么大呼小叫,"喇叭精"这个外号可不是白来的。
《伪装者》就像一把双刃剑,让靳东和刘敏涛同时站上了事业巅峰,但也使他们陷入了困境。靳东陷入了角色定型的怪圈,而刘敏涛则在网红式表演的歧路上迷失。
说实话,现在观众都很有眼光。你演技好,他们一眼就能看出来;你演技退步,喷的就是你。那些靠营销、靠爆款剧堆出来的名气,根本经不起观众的火眼金睛。
虽然现在的路还很长,但我相信观众们会说:真正的演技,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我希望他们能找回当初那个为演戏拼命的自己,毕竟,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是这样吧?
关于演技派和流量派的争议,娱乐圈层出不穷。今天我们来聊两个特别有意思的演员,他们分别是模特转型的童瑶和从“梦中情人”到综艺常客的黄磊。
两位演员,两代人,虽然风格迥异,但都在演技这条道路上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迷宫”。
先说说童瑶这个人。
《三十而已》中的顾佳让她获得了白玉兰视后的荣誉,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成就。然而,如果你将她的其他作品仔细审查一番,就会发现问题。
《叛逆者》里的朱怡贞在战友牺牲后,表情太过淡定,这个设定她应该是经历磨难的女强人,结果演出来给人感觉她并没有受伤。
到了《心居》,又是个顾佳翻版,表演千篇一律,说好听点是驾轻就熟,说难听点就是缺乏新意。
但是,实际上想想看,童瑶并没有专业演员的科班背景,她是从模特开始转型的。很多表演技巧都是她从零开始学习的。在她刚进入这个圈子的时候,她还要面对各种非议,压力可想而知。
再回头看看黄磊。
当年演“徐志摩”的时候,黄磊可谓风光无限,演技和人品都备受称赞。然而在2010年之后,他好像突然对演戏失去了兴趣,整天泡在综艺节目里。
他是一个多面手,会演会导,到了事业巅峰之后却走上了“恰烂饭”的道路。他所扮演的角色几乎都与家长里短或情感纠葛有关,角色设定完全就是'复制粘贴'。
这么说吧,童瑶的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就登上了高位,而黄磊明明有能力却选择了躺平。一个是实力与名气不匹配,另一个则是明明有实力却不用。
演员这个行业也并不轻松。童瑶虽然年轻,但只要发自内心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努力弥补,就会有很多机会东山再起。而黄磊呢,他可能更愿意陪伴家人,过上简单舒适的生活,这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您认为演员应该有野心,一直往上冲吗?
这个问题估计他们自己也挺困扰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无论是年轻演员还是老戏骨,要想在这个圈子里站稳脚跟,光靠爆红是不够的,还得有真本事才行。
历史剧场里的光环陷阱
光环陷阱,也被称为“光环效应”,是一种常见的认知偏差现象。它往往出现在人们试图理解和评价一个人或一件事时,当我们只看到一个人或一件事的一些正面或积极的方面时,就很容易忽略掉其可能存在的其他方面。
这种现象在历史剧里更是常见,因为历史剧往往注重描述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正面或积极的一面,以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兴趣。
在历史剧里,光环效应往往会给观众带来一种错误的印象,让观众误以为历史人物或事件都是完美无缺的,而忽略了他们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这种印象可能会导致观众对历史人物或事件产生过高的评价,甚至会误导观众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观众在观看历史剧时需要保持批判性思维,不轻易被历史剧里的光环效应所误导。观众应该注意到历史剧中的一些不合理之处,并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同时,观众也应该了解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背景和环境,以便更全面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和决策。
除了观众自身的努力外,历史剧的制作方也应该注意到光环效应的存在,并采取措施加以避免。制作方可以在制作过程中尽可能客观地呈现历史人物或事件,避免过分强调其正面或积极的一面,同时也应该尽可能呈现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只有这样,历史剧才能更加真实、客观地呈现历史,为观众提供更加有益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光环陷阱是一种常见的认知偏差现象,需要观众和制作方共同努力加以避免。只有通过批判性思维和客观的呈现,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评价历史人物或事件,从而更全面地认识历史和现实。
在历史剧方面,陈建斌和刘涛作为实力派演员,是观众心中的“男神女神”。
先聊聊陈建斌。
《甄嬛传》中的皇上,既威严又贵气,把握得十分得体。而《新三国》中的曹操,其演技令人又恨又爱,实在是令人钦佩。
然而当下的现代剧里,同一个演员却仿佛变了个模样。
《爱我就别想太多》中,陈建斌和小自己20岁的李一桐搭档出演霸道总裁,但浮夸的演技令人尴尬。《不惑之旅》又有了一位霸道总裁,这次找了同龄的梅婷出演,但扑克脸的表情仍然让人觉得可惜。
陈建斌更适合饰演那些市井小民、普通官员的角色,而让他扮演霸道总裁,则如同让鱼儿爬树,显得格格不入。
接下来继续谈一谈刘涛。
她自《天龙八部》开始,以美丽善良的形象赢得了众多粉丝的喜爱。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在演技方面的不足也愈发明显。
就拿《破晓东方》女演员来说,她本应饰演女经济学家,但是她诠释的方式却是矫揉造作,在与其他演员对戏时的表情总是带着偶像剧的痕迹。
说白了,刘涛好像被"温婉知性"这个标签给限制了,要么就是端庄,要么就是娇弱,根本演不出其他味道。
看完这里,你是不是也觉得有点遗憾呢?
两位实力派演员,一个被历史剧的光环套牢,一个被固定形象绊住了脚。明明有演技,却在现代剧中找不到出路。
但是仔细一想,这又何尝不是整个演艺圈的通病?有太多的演员被自己的成功经验所束缚,不敢也不愿意跳出舒适圈。
演员需要演好不同的角色,这不是已经要突破自我了吗?
希望这两位老戏骨能想明白这个道理,找回当初在历史剧里的那股劲儿。毕竟,我们观众期待的是能演好戏的演员,而不是被固定标签束缚的"戏子"。
从龙套到一线演员的成长:一条充满挑战和限制的道路(480字)
靳东的成长轨迹可以称之为演员道路上的经典案例,值得写入教科书。
1993年,17岁的靳东在电视剧《东方商人》中出演了一个小角色。在那个时候,他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表演训练,只是凭着一腔热血和热情向前拼搏。
这20年得到的积累并非空穴来风。
从无名配角到家喻户晓的主角,靳东用了整整6年的时间才下定决心去大学进修。毕业后,他又经历了一轮轮的试戏和一个个配角的积累。
2005年,他终于等来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男主角。
这条路真的很难走。
再看看其他五位演员所处的初始状态。
你们不觉得吗?这些演员在爆红之后,反而找不到自我了。
娱乐圈的残酷现实就是如此。
当自己默默无闻时,会无比渴望抓住任何一个机会。但当自己取得成功并成为名人后,反而会害怕失去,不敢轻易尝试新的事物。
有人说:“成名要趁早”。但仔细看看这六位演员的经历,有哪个不是经过千锤百炼才站稳脚跟的?
遗憾的是,有些人成功熬出头后却忘记了最初为何要演戏。
演员成长之路,到底是应该一夜爆红,还是慢慢积累呢?
答案或许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无论选择什么样的道路,都不要忘记我们原来在这场戏中的初心。
演员自我救赎的突破:新生的突围。
相信看到这里,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一个事实:演技这个东西,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
老实说,这六位演员的遭遇,无疑是当下演艺圈乱象的缩影。
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呢?
很显然,商业和艺术的平衡点让大家都有些迷茫。
然而,演员这条路真的能混下去吗?
对靳东来说,不一直演商业精英,试试接地气的市井小民,可能会有新的收获;对刘敏涛来说,回到《伪装者》时期的沉稳内敛不是也挺好的吗?童瑶虽然年轻,但好好补课还来得及;黄磊要是能重拾演技追求,说不定能给观众带来惊喜。
对于陈建斌和刘涛来说,如何突破自我,走出定型框架是至关重要的。
事实上,观众的眼睛是看得很清楚的。
他们希望表演不是浮夸的,角色不是千篇一律的,更不是虚有其表的明星光环。他们需要的是真实的表演,能打动人心的角色。
因此,演员们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
重新找回对表演的热爱,是勇气十足地突破自我,是不被名利束缚的初心。
好演员并非天生,但翻身的机会始终存在。只有肯放下身段,勇敢地重新出发,才能真正把握住这个机会。
这个全民都在尬演的时代中,真正的优秀演员成为了最稀缺的资源。您对此有何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