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代的“上甘岭”精神坐标,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上甘岭”。这并非特指某一处地理位置,而是象征着那些充满艰难险阻、需要人们付出巨大牺牲与不懈努力去攻克的难关,是精神的高地,信念的战场。
回溯到1952年,朝鲜半岛上的上甘岭战役,堪称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那是一场实力悬殊的较量,美军凭借着先进的武器装备,对上甘岭阵地狂轰滥炸,山头被削低数米,土石被炸成粉末。志愿军战士们在缺粮少水、弹药匮乏的极端困境下,以钢铁般的意志坚守阵地。他们在狭小潮湿的坑道里,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一次次击退敌人的进攻。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眼,以生命为部队开辟前进道路;孙占元双腿被炸断,仍顽强战斗,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保家卫国,捍卫和平。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无畏,诠释了坚韧不拔、舍生忘死的伟大精神。
时光流转,步入和平年代,“上甘岭”以不同的形式再现。在科技领域,“两弹一星”的研发堪称一场惊心动魄的攻坚战。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严峻,西方国家在核技术、航天技术等方面对我国进行严密封锁。科学家们隐姓埋名,扎根荒漠,在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没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就用最原始的计算方式,用算盘打出精确的数据;缺乏技术资料,就自主探索、反复试验。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国投身航天事业;邓稼先不顾辐射危险,深入实验一线。他们如同上甘岭战役中的战士,为了国家的安全与尊严,在科技的“上甘岭”上拼搏,最终让“两弹一星”震惊世界,奠定了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
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这无疑又是一场全民参与的“上甘岭”战役。疫情初期,病毒肆虐,医疗资源紧张,人们陷入恐惧与不安。医护人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奋战在抗疫一线,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身患渐冻症,却依然坚守岗位,步履蹒跚却又坚定地奔走在病房之间;无数医护人员长时间穿着防护服,汗水湿透衣衫,脸上被口罩勒出深深的印记,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们日夜坚守,保障居民的生活物资供应,维护社区秩序。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居家隔离,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彰显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伟大精神,是新时代“上甘岭”精神的生动写照。
每个时代的“上甘岭”虽形态各异,但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核一脉相承。那是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是为了理想信念的无私奉献,是心怀家国的担当精神。正如李大钊先生所说:“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驰于空想,不骜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作事,则功业可就。”无论是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还是蓬勃发展的和平时期,“上甘岭”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