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又快到夏天了,又可以开心的吃山竹了。“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夏风一起,满街果香四溢,水果摊上总少不了一筐筐紫红色的山竹,剥开硬壳里头雪白的果肉看着就馋人。素有"果中皇后"美誉的山竹,让无数吃货又爱又恨,爱它雪白绵密的果肉,恨它外壳下的"开盲盒"体验。水果摊前挑山竹的人分三种:闭眼随便拿的,挨个捏遍被摊主白眼的,还有用拇指量大小被当外行的。今天,菜卫卫就分享一套老果农亲授的“四看一捏”口诀,挑山竹根本不用碰运气,照着5个关键点选,一挑一个准,挑到肉厚汁足、核小味甜的山竹!
第一个,看颜色
山竹外壳颜色直接暴露成熟度。新鲜优质的山竹外皮是深紫红色,像熟透的杨梅那种颜色,这种果肉甜度高、水分足。如果外壳发青或者黄一块紫一块,要么没熟透,酸味重。要是颜色发黑带斑点的,八成是放太久或者冻坏了,剥开准是烂糊糊的,切莫贪便宜购买。果壳表面若有黄色胶状物,可能是运输中挤压渗出的汁液,少量无妨,但若成片黏连,则内部可能已腐烂。
第二个,看叶片
山竹顶上那几片小绿叶就是它的“保鲜指示灯”。那几片绿色萼片要是支棱着像朵小花,说明刚摘下来没两天,果肉还新鲜。要是叶子发黄发干,一碰就掉渣,这种山竹至少放了三四天,里头的果肉可能已经干瘪发硬。果农透露:“山竹离树后,绿叶三天内必变色”,因此叶色越鲜活,到手时间越短。
第三个,数花瓣
把山竹翻过来看底部,有一圈小花纹,像莲花座一样。这些花瓣的数量和里头的果肉瓣数一模一样,4-8瓣都有。挑6-8瓣的准没错,这种果肉又多又厚,核小到几乎吃不出来。要是只有4瓣,果肉少不说,核还又大又硬。但要注意纹路模糊的可能是落地果,内部常有淤伤。有回在泰国旅游,导游说当地果农采收时专挑"六瓣花",这样的山竹甜度能达到17度以上。
第四个,掂重量
山竹的含水量高达80%以上,新鲜果拿在手中沉甸甸似鹅卵石,说明果肉紧实,汁水充盈。要是轻飘飘的,说明果肉可能因存放过久水分流失,已经脱水缩成一小团,剥开全是空壳。记住这个土办法:同样大小的山竹,挑重的那个。果农调侃:“挑山竹和挑西瓜一个理,重的准没错!”
第五个,捏果壳
用拇指和食指捏山竹外壳,新鲜的好果壳稍微用点力能按下去,有类似按压新鲜馒头的回弹感。如果壳硬得像石头,要么没熟,要么放太久脱水了;要是软塌塌一按一个坑,里头果肉可能已经烂成水了。去年端午节前,我在广州江南市场见过老行家挑货,人家戴着白手套挨个捏,专挑那些按下去有0.5厘米凹陷的,据说这样的果肉能占壳内空间的八成。
避开三个常见坑
1,别迷信大个头:有些山竹看着大,剥开厚壳只剩三瓣肉,不如挑中等个头但底部花瓣多的。
2,发黑的未必甜:外壳黑亮可能是熟透了,但带褐色斑块或皱皮的绝对别碰。
3,果壳软≠熟透了:有些商贩把没熟的山竹闷在箱子里催熟,壳是软了,但果肉还是酸的。
挑回来的山竹这样存
买回家的山竹别洗!用厨房纸包好放冰箱冷藏,最多能放5天。要是发现某个山竹外壳变硬了,赶紧吃掉,这是要坏的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