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国虎斑纹铜戈 藏于四川博物院)
看到这件铜戈时,一句诗从我脑海中冒起:“文章片片绿龟鳞”。
这是初唐一首很有名的咏剑诗中的一句。里面的“文章”并不是我们今天说的“笔墨文章”,而是指剑上的花纹。之前我并不理解什么是“文章片片绿龟鳞”,而这件铜戈给予了完美诠释,戈身上的片片闪光真的很像鳞甲。
更多的人觉得它们像虎斑。作为兵器纹饰来说,当然说“虎斑”更好,仿佛猛虎跃然于兵器之上,助力战士。所以它们的正式名称是“虎斑纹”。
虎斑纹,是巴蜀青铜器的一种特色纹饰。铸造时需要预留凹洞,然后将熔化的铅锡合金液填入,在金黄底色上形成亮闪闪的斑点。
这种分铸法需要工匠对合金成分和浇铸温度有精确的掌控。

图片来自网络
这件铜戈长29.4厘米、厚1厘米,有援和内两部分。
援部近似等腰三角形,中脊起一条棱线,偏后有一圆穿,底部有两个长方形穿。圆穿周围饰兽面纹,兽面纹之下有云雷纹组成的小型等腰三角形图案,好像兽面吐出的长舌。
内部为长方形,底呈虎口状。前部有一梭形穿孔,穿后有徽章式图案,但里面的纹饰看不清楚。

戈,是汉代以前最主流的武器。大部分的戈,援是长条形的。这种三角援戈,出现于商代中期,流行于商代晚期及西周早期。大部分青铜器族徽的“戈”字,都是这种三角援戈。
三角援戈援底部宽大,增加了与戈柲的接触面,相比早期的长条形戈头,可以更牢固地绑缚在柲上,劈啄功能突出,是适用于步战的利器。但随着车战的发展,三角援戈啄击不易奏效的弊端逐渐显现,随之也走向衰落。
西周中期三角援戈就从中原大地消失了,但一直存在于巴蜀。

这件文物时间是战国,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马家木槨墓,藏于四川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