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衣哥朱之文,这个曾经被戏称为“移动提款机”的草根明星,终于不再忍受外界的抹黑与骚扰。
在2025年春天的一个清晨,徐州某法院外挤满了前来围观的人们,大家手中的手机都在记录着这个重要时刻。
朱之文,那个曾经让全村人都佩服的“老实人”,终于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尊严。
事情要追溯到十四年前。
2011年,42岁的朱之文在一档节目中展现了自己的唱功,他用那沙哑却充满力量的嗓音唱出了《滚滚长江东逝水》。
当时,他是一个连小学都没读完的泥瓦匠,但他的声音征服了评委,逐渐走红。
那段时间,村口几乎天天都有拍客,大家都想录下他的一举一动,甚至连他家墙上蹲着的拍客比田里的麦苗还要密。
而把朱之文的家称为“移动提款机”,也不是没有道理。
成名后的朱之文还是选择留在村里,住在那栋三间旧瓦房中。
他用自己挣到的钱为村里买了变压器,村民们都亲切地叫他“文娃子”。
他的善良逐渐转化为人们眼中的一种依赖,成为村民们收入的支撑。
大家甚至开始利用他的名气拍摄各种视频,以此获取收入。
小卖部的记账本上写满了“某年某月某日,拍摄大衣哥刷牙视频获利XX元”的记录,村里的生活一下子好转了。
然而,随着朱之文的知名度提升,他的生活也逐渐被打破了平静。
转折出现在2024年冬天,一位女博主把朱之文的形象用AI技术进行了恶搞,让他被贴上了家暴男、囚犯等标签,甚至连他的孙子都被恶搞成了“私生子”。
这件事情对朱之文的影响相当大,网络上充斥着对他的谩骂和质疑。
当他决定向法律求助时,举证的过程让法庭都惊愕不已。
法官一看,简直不敢相信:“您这哪是自媒体?
整个一《故事会》印刷厂啊!”
朱之文的愤怒和不甘化为法律的控诉,终于,他赢得了这场官司,拿回了属于自己的公道。
官司结束的那天,朱楼村外的情景让人唏嘘不已。
以前热闹非凡的村道,现在只剩下几只悠闲的老母鸡,“大衣哥同款烤地瓜”的摊位也陆续关停。
村民们对朱之文的感情变得微妙,有人感叹财神爷把财路堵死,也有人明白他是在“治病救人”。
如今的朱之文,终于可以抱着孙子在院里晒太阳,不再惧怕那些陌生的手机镜头窥探自己的生活。
可是,有人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依靠朱之文成名获得财富的乡亲们,是该指责他的“断人财路”,还是该感谢他为全村带来了“隐私权的启蒙”呢?
这场乡村的荒诞剧的落幕,让人想起《围城》里的那一句:“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只不过这次,那座被围观的“城堡”终于关上了门。
但不知,当流量的潮水退去,留下的除了破碎的手机支架,还有曾经的体面与尊严吗?
这种变化,无疑是在告诉我们,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真实与虚假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如何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同时,合理利用流量经济,才能在这个看似繁荣的时代中寻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或许,朱之文的故事会给我们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