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正影响着全球超10亿人口。在中国,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已达到50.7%,预计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增至70.5%。数据显示,肥胖已跃升为中国第六大死亡风险因素。目前,医学界已将肥胖定义为一种进展性、易复发、可治疗的慢性疾病。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专家呼吁,肥胖治疗提出长期体重管理,应寻求专业医疗机构指导,个性化合理选择管理手段。

“肥胖的原因非常复杂,包括个体和环境因素。”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减重中心王存川教授对新快报记者指出,首先,遗传因素很重要。很多人肥胖是由于先天带有“肥胖基因”,虽然肥胖不算遗传病,但这类人群更容易发胖。其次,环境因素更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原因,包括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比如高碳水化合物、高热量饮食,以及缺乏运动等。
肥胖是不是一种病?王存川指出,最初,大家认为肥胖只是一种生活状态,而不是疾病,但肥胖可能诱发其他疾病,因此只有当肥胖引发其他疾病时才需要治疗。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学者认为肥胖本身就是一种慢性疾病,它会影响寿命、健康等,符合疾病的特征。

目前,医学界已将肥胖定义为一种进展性、易复发、可治疗的慢性疾病,已知肥胖与200余种疾病的发生有关,包括2型糖尿病(风险+249%)、高血压(+113%)、血脂异常(+74%)、冠心病(+69%)、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影响约70%肥胖症患者),及与至少13种恶性肿瘤的风险增加有关。王存川表示,相关研究显示,肥胖者的平均寿命比非肥胖者减少约9年。对于青少年而言,罹患严重的重度肥胖,寿命可能缩短20年。因此,肥胖已经成为一个需要重视的健康问题。
以往判断肥胖主要依靠BMI(身体质量指数)。在中国,BMI≥28kg/m2就被定义为肥胖,24-27.9kg/m2定义为超重。虽然BMI简单易用,但它没有考虑到患者的性别、年龄、肌肉含量以及其他相关情况。为了更准确地诊断肥胖,现在还会结合体脂率(身体内脂肪的占比)来衡量脂肪含量。“将BMI和体脂率结合起来判断会更准确。”王存川表示,对于非医务人员来说,可以通过自己的BMI以及一些症状(如行动不便、经常瞌睡、打呼噜等)去专业的减重中心进行科学评估,确定肥胖程度以及最适合的治疗方法。
提出长期体重管理,应个性化合理选择管理手段肥胖是一种可治疗的疾病,可通过长期、有效的医学手段管理。近年来,肥胖症治疗理念和模式都发生了重要变化,提出了长期体重管理理念。

长期体重管理能实现个体化最佳体重并长期维持,以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整体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王存川对记者指出,长期体重管理的概念比减肥更广泛。它不仅包括减肥,还包括预防肥胖和维持健康体重。如果想健康生活、长寿和提高生活质量,就必须重视体重管理。“即使你现在是正常体重,也需要管理体重。”
“治疗肥胖需要个体化方案,也需要标准化流程。”王存川表示,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非常重要。他介绍,长期体重管理的主要手段包括:生活方式和行为干预、抗肥胖症药物治疗、减重手术等。
如何合理选择体重管理手段?王存川强调,不要盲目减肥,否则不仅可能减不下来,还可能耽误病情、伤害身体,甚至浪费金钱。“如果相关指数已经显示属于超重,这类人群就需要尽快采取措施。超重可以被视为肥胖的前期病变,如果通过正确的方法,超重可以逆转为正常体重。”他表示,对于轻度肥胖但没有严重代谢疾病的患者,可以采用药物治疗;重度肥胖或已有代谢疾病的患者,如果其他方法无效,可能需要手术治疗,但手术也不是一劳永逸,还需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对于少数效果不佳的患者,也可以结合药物辅助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是长期体重管理的基石,但单纯生活方式干预往往效果欠佳,数据表明超过60%的肥胖患者反复尝试减重,却难以实现/维持减重目标。手术仍然是治疗肥胖最有效、最快速、最持久的方法,但目前只有1/5000的肥胖患者适合手术。现在有了更多工具来应对肥胖问题。最新的一类减重药物如双靶点GIP/GLP-1类药物,不仅有效,副作用也相对较轻,大多数副作用是可忍受的。这类创新药物可通过直接作用于大脑食欲中枢,调节食欲减少食物摄入;作用于脂肪组织,实现以脂肪减少为主的体重减轻,除了改善体重外,也可对血压、甘油三酯等多个关键心血管代谢指标均带来改善。
体重管理应寻求专业医疗机构指导减重过程还需要更多的科学知识来指导。例如,“减肥”通常是指减少脂肪,而“减重”可能包括减少脂肪、肌肉和其他成分。王存川强调,肥胖患者在减重过程中,不仅要减少脂肪,还需要通过运动增加肌肉量,避免肌肉萎缩。因此,减重过程中需要良好的营养支持,尤其是蛋白质的补充。无论是采用哪种方法,都需要专业医疗机构的帮助,而不是单纯依靠个人的理解。比如我们常说的“少吃多动”,具体实施时,需要知道如何运动、运动量多少,以及哪些人适合哪些运动。“对于严重肥胖或心肺功能有问题的患者,剧烈运动可能会引发心脏问题甚至猝死。因此,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减重很重要。”王存川称。
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部门联合印发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专家表示,肥胖管理理念已从传统的以症状为中心转向以并发症、健康和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管理模式。随着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在肥胖治疗中的应用,通过全面评估患者多维度的健康指标,能为患者制定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