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没资格去?关键时刻,中方专机紧急起飞,美做了特殊安排​

万视观察 2025-02-22 15:50:42

据环球网2月11日报道,第6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在德国召开前夕,美国副总统万斯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会晤安排引发关注。这场被称作"西方安全风向标"的年度会议,在2025年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格局——俄罗斯代表未获邀请函,中国外交部长王毅的专机却从北京直飞慕尼黑。

美国前总统万斯(资料图)

会议开幕当天,慕安会发布的《2025年慕尼黑安全报告》揭示了世界格局的深刻裂变。这份长达128页的报告对全球8个主要国家及组织展开调研,数据显示G7国家中仅有31%的民众对多极化持乐观态度,而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四国受访者的乐观比例达到67%。这种认知鸿沟折射出国际秩序重构过程中的观念碰撞,当西方国家仍在怀念单极霸权时,新兴经济体已开始拥抱权力分散的新时代。

欧洲的焦虑在会场内外显露无遗。德国总理朔尔茨在开幕式致辞中5次提及"战略自主",法国总统马克龙在闭门会议上直言"欧洲不能成为任何人的附庸"。这种集体不安源于美国政策的突变——特朗普政府提前向媒体透露的"和平路线图"显示,白宫计划绕过欧洲直接与俄罗斯展开停火谈判。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华尔兹的发言更令欧洲惊讶:"乌克兰的安危终究是欧洲人的家务事。"

慕安会现场流传的一份非公开文件显示,美国政府已拟定对欧军售清单,要求欧盟成员国在2025年内采购价值480亿美元的美制武器。这个数字恰好与欧盟2024年对乌军事援助总额持平,暗示着美国试图将援乌责任转嫁给欧洲。德国国防部长在边会间隙向媒体抱怨:"我们被迫在加强自身防务与支援乌克兰之间做出选择,这根本是道伪命题。"

泽连斯基(资料图)

中国代表团的动向成为全场焦点。王毅外长在"中国专场"演讲时,容纳800人的会议厅挤进超过1200名听众。演讲中关于"真正的多边主义不需要教师爷"的表述引发7次自发掌声,这个细节被路透社记者记录在社交媒体。值得关注的是,中方代表团在三天会期内参与了19场双边会谈,其中与欧盟新任外交政策负责人卡拉斯的会晤持续了87分钟,远超原定30分钟的安排。

俄乌问题在会议期间呈现出戏剧性转折。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在新闻发布会上突然宣布,已与俄方就"特别军事行动区"划定达成初步共识。这个未经欧洲协商的单边声明立即引发连锁反应——乌克兰代表团提前离场以示抗议,波兰外长在走廊怒斥"这是对盟友的背叛"。更耐人寻味的是,俄罗斯外交部随后发表声明,强调任何协议都需乌克兰参与,这个表态被分析人士视为对美方"越俎代庖"的微妙敲打。

欧洲的困境在能源领域尤为突出。意大利能源部长透露,欧盟正在制定应急方案,准备在俄乌停火后应对可能出现的天然气断供。数据显示,欧盟2024年从俄进口管道气占比仍达18%,这个数字在冲突前是45%。柏林智库的报告指出,若美俄达成能源合作协议,欧洲每年将多支出340亿欧元用于能源转型,相当于欧盟年度预算的13%。

中国在会议期间的表现展现出独特的外交智慧。当美国试图将北极问题政治化时,中方代表在边会上展示了与北欧国家合作的21个具体项目清单;面对所谓"中俄军事合作威胁"的质疑,代表团成员用详实数据证明两国贸易结构中民用产品占比达93%。这种"用事实说话"的策略,在德国电视二台的民调中获得73%观众认可。

慕安会闭幕当天发生的插曲颇具象征意义。原定由北约前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主持的总结环节,因法国代表的临时动议改为开放式辩论。这个变化被《费加罗报》解读为"欧洲自主意识的觉醒",但现实可能更显残酷——当美国特使凯洛格公开表示"欧洲不必参与和谈"时,现场23个欧盟成员国代表中,有17人同时低头查看手机,这个画面被美联社记者精准捕捉。

值得玩味的是,会议期间流传的"非正式议程表"显示,有关人工智能军事应用的讨论被刻意安排在凌晨时段。这个安排引发英国《金融时报》质疑:"当世界正在经历二战以来最深刻变革时,我们却在回避最关键的技术革命议题。"这种避重就轻的做法,或许正是当前国际秩序困境的缩影。

中国代表团返程前,王毅外长在慕尼黑机场的简短讲话意味深长:"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韵。21世纪的多极化不应是19世纪的均势重现,而应是文明共生的新范式。"这段话随后出现在多家国际媒体的头条位置,德国《明镜》周刊评论称:"当西方还在纠结权力分配时,东方已开始构思秩序蓝图。"

人工智能(资料图)

慕安会的落幕留下诸多悬念:美国单边推进的"和平计划"会否引发跨大西洋联盟的永久裂痕?欧洲在安全自主与经济依赖之间的摇摆还能持续多久?俄罗斯的缺席是否意味着新冷战阵营的固化?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慕尼黑皇家酒店走廊里那些未公开的谈话记录中,藏在各国代表匆匆离场时行李箱与大理石地面的摩擦声里。

0 阅读:178
万视观察

万视观察

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