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位词人在桥上题了一首好词,但不敢留姓名,秦桧为什么要想尽办法找出作者来?

驶向一江秋 2023-04-27 16:24:53

历史的车轮滚滚,行到南宋。宋高宗绍兴年间,某位词人在吴江长桥上写了一首词,或者是因为害怕什么,这位词人并没有在词旁留下自己的姓名。

这是一首什么词?为什么词人不敢留自己的名字?秦桧看到这首词后,为什么要想尽一切办法找到该词作者?下面让我们来揭晓谜底。

先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史上最神秘的词。

宋朝无名氏的《水调歌头建炎庚戌题吴江》

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银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

脍新鲈,斟美酒,起悲歌。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干戈。欲泻三江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

这首词水平很高,在当时影响极大,想必作者不是平凡之辈。后来此词传入宫中,宋高宗极为不满,派人大力查访,秦桧更是添油加醋,他想出一条妙计,请赵构下皇榜招请作者,说要予以重用。

此词作者也是位高人,他始终未露面,他看透了南宋朝廷的嘴脸。很明显秦桧别有用心,居心叵测,他并非真心招贤,而是看到此词后气急败坏,想把作者引出来,予以加害,以解心头之恨。

为什么这首词的作者不敢留下姓名?为什么秦桧等投降派要千方百计地找出作者?

因为这首词斥责南宋朝廷投降怯战,丧权辱国,软弱可欺。作者以慷慨悲凉的歌喉,唱出南渡后仁人志士的心声,直抒爱国情怀。

下面让我们来解读一下这首词。“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此词先以轻松的笔调,叙述自己在家乡太湖之上悠闲自在的生活,但“靖康之难”打破了这份宁静。中原沦陷,金兵南侵,国破家亡,所以作者感慨“愁与云水多”!

南宋君臣一味屈辱求和,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失地,作者深恶痛绝,但又无可奈何,他对这个朝廷还能有何期待和指望呢?

统治者不给力,作者只能“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他在想象中归隐田园,斟满美酒,品尝鲈鱼之美。

但这只是作者的一个梦而已,天下已无净土,到处兵荒马乱,腥膻满地,哪里会有这样的世外桃源呢?想到这个悲惨的现实,作者不禁“起悲歌”。

这样一个投降屈辱的朝廷,令作者按捺不住心中怒火,他欲以“三江雪浪”洗尽胡尘,这是对朝廷投降派的当头棒喝,是对广大老百姓的鼓舞,反映了当时意欲驱赶胡虏的大众的心声。

但作者“尽洗胡尘”的愿望能实现吗? “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答案不言而喻。作者对统治者已经失望到极点,他绝望到只能空洒热泪,望空长叹!

这首词一波三折,波澜起伏,慷慨激昂,壮怀激烈,动人心魄,自始至终跳荡着一颗备受压抑的爱国之心,读来令人泪目。

这首词满含血泪,是对南宋懦弱无骨、投降误国的控诉和鞭挞,将秦桧等投降派牢牢地钉在耻辱柱上,所以秦桧才会千方百计地想将作者引出来,才会大力阻隔此词的传播。

虽然在当时投降派占主导的恐怖氛围下,作者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虽然此词在秦桧的授意下被严禁流传,但苍天有眼,在多位爱国志士的保护下,这首词最终还是流传下来了,无声地抗诉着南宋政权的屈辱与无耻!我们也才有幸一睹此词风采!

朋友们,读了本文,读了这首神秘的《水调歌头建炎庚戌题吴江》有何感想?你能猜到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欢迎分享高见。

1 阅读:124
评论列表
  • 2023-06-05 00:14

    此阙此虽慷慨悲怆但总体词风潇洒硬朗,颇有“词俊”朱敦儒之风格,此风格区别于苏辛,豪放词中子瞻词豁达幼安词感情色彩非常浓烈,可以排除二人所写,希真写过不少类似风格的词,除了他应该很难想到别人了

驶向一江秋

简介:爱好写作,爱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