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长平之战赵王不换廉颇,赵国能赢吗?

闲人杂谈 2024-12-28 19:07:28
长平之战 —— 赵国的 “至暗时刻”

长平之战,堪称战国历史的 “绞肉机”,也是赵国命运的转折点。这一战,赵国前后损失兵力约 45 万,其中 40 余万被秦军坑杀,青壮年劳动力锐减,举国沉浸在悲痛与惶恐之中。曾经能与秦国掰手腕的赵国,瞬间元气大伤,一蹶不振,从强国的行列中跌落,在战国纷争的舞台上,自此失去了抗衡秦国的底气。

很多人不禁设想,如果赵王当初没有撤换廉颇,赵国能否改写战败的命运呢?这一假设犹如投入历史长河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让我们带着这份好奇,回溯到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探寻不一样的可能。

一、廉颇的战略与优势

(一)稳守战术:以不变应万变

廉颇初到长平,并非一味死守,而是在前期与秦军进行了试探性交锋,在洞悉秦军战力后,迅速调整战术。他依托长平的山川地势,筑起了坚固的防线,像一道铜墙铁壁横亘在秦军面前。西临少水,西北有玉溪河谷与空仓岭组成的天然防线,东靠太行山,太行山北设有陡峭的太行陉,廉颇依此布置了三条防线,层层设防,让秦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代价。

当秦军如汹涌浪潮般扑来时,廉颇选择坚守不出,任秦军如何叫阵、挑衅,都不为所动。他深知秦军远道而来,利在速战,而赵军在本土作战,后勤补给相对便捷,只要守住防线,就能逐渐消磨秦军的锐气,就像一场漫长的拔河比赛,比的是耐力,拼的是韧劲。秦军多次强攻,都被赵军顽强击退,只能望城兴叹,徒耗兵力与粮草,锐气渐失。

(二)本土作战:地利与人和

赵国作为长平之战的主场,拥有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地利方面,长平地区的山川地形,赵军将士自幼熟悉,哪里有山谷可以设伏,哪里的小道能出奇兵,他们都了如指掌。而秦军初来乍到,面对陌生复杂的地形,行军作战都受限颇多,犹如在黑暗中摸索前行。

人和优势更是不可小觑,赵国军民为保卫家园而战,同仇敌忾,士气高昂。百姓们自发为军队运送粮草、打造兵器,后方的支持源源不断。反观秦军,劳师远征,士兵们远离故土,思乡心切,且深入敌境,时刻担忧被偷袭,军心难以长久稳固。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得赵军在持久战中更具韧性,只要指挥得当,拖垮秦军并非毫无可能。

二、秦国的应对之策

(一)持久战的资本:国力的比拼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力蒸蒸日上,犹如一台高速运转的战争机器。在农业上,废除井田制,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秦国广袤的关中平原、巴蜀之地,皆是肥沃的粮仓,粮食产量远超赵国。据估算,当时秦国每一个成年男子拥有的耕地为十五亩,比山东六国多出一倍,牛耕的大量使用,更是让粮食产量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反观赵国,虽有商业繁荣的邯郸等城市,但在农业根基上远不及秦国深厚,且长平之战大量青壮年被征调前线,土地荒芜,粮食供应愈发捉襟见肘。秦国不仅粮食储备充足,其后勤运输体系更是高效便捷。国内建立了大型粮食仓库,如栎阳、咸阳的储备库,各郡县也有储量不等的粮仓。对外作战时,利用发达的水运,秦军运送物资的船队,从雍城出发,经渭河、黄河、汾河,能直达临汾盆地的绛邑,离长平近在咫尺,粮草供应源源不断。而赵国从邯郸到长平,翻山越岭,道路崎岖,运输艰难,后勤保障劣势尽显。秦国凭借雄厚国力,即便与赵国陷入持久战泥潭,也能耗得起,拖不垮。

(二)反间计之外:军事强攻的可能

秦国若强攻廉颇防线,并非毫无胜算。秦军名将白起,一生大小数十战未尝一败,作战经验丰富得如同浩瀚星辰。他善于洞察战机,用兵如神,面对廉颇的防线,定会绞尽脑汁寻找破绽。白起或许会利用秦军的兵力优势,采取车轮战术,轮番冲击赵军防线,让赵军疲于应对。同时,派出精锐部队,趁着夜色或大雾等恶劣天气,突袭赵军防守薄弱的环节,撕开一道口子,再大军压境,扩大战果。

从兵力对比来看,秦国在长平之战投入兵力达五十余万,赵国则四十余万,秦军在数量上略占上风。且秦军士兵历经多年征战,战斗素养极高,在军功爵制的激励下,个个如嗷嗷待哺的猛虎,渴望在战场上斩获军功,封妻荫子。一旦强攻,必将是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惨烈厮杀,廉颇防线虽坚固,在秦军的疯狂冲击下,能否屹立不倒,着实难料。

三、外部因素的影响

(一)诸侯的态度:合纵还是观望

长平之战,秦赵两强对峙,其他诸侯的态度堪称 “天平上的砝码”,能左右战局走向。魏国与赵国相邻,唇亡齿寒之理,他们不会不懂。可魏国被秦国打怕了,又觊觎秦国许下的垣雍之地,这地地势险要,关乎大梁安危,秦国以地为诱,让魏国陷入纠结。朝堂上,亲秦派与援赵派争论不休,亲秦派惧秦报复,想保一时平安;援赵派深知赵国若败,魏国必成秦国下一个目标。这种摇摆不定,使得魏国在长平之战前期按兵不动,错失与赵国联手抗秦的良机。

楚国呢,虽与秦国有着鄢郢之战的血海深仇,白起破郢都、焚先王陵墓,此仇不共戴天。但楚国刚经历重创,迁都后元气未复,且秦国早有防备,派使者警告楚国:亲赵则攻之。楚国朝堂权衡利弊,出兵怕引火烧身,不出兵又心有不甘,只能在犹豫中作壁上观,空有复仇之心,却难有实际行动。

韩国被秦国蚕食多年,国土破碎,长平之战本就是因韩国上党郡归属引发,此时的韩国自身难保,无力支援赵国。燕国地处北方,实力较弱,又常与赵国有些摩擦,在赵国强盛时还曾被其攻伐,自然不愿在赵国危难关头雪中送炭,只盼着秦赵两败俱伤,好从中渔利。齐国呢,经乐毅伐齐后一蹶不振,且秦国 “远交近攻”,对齐国多有拉拢,齐国乐得置身事外,对赵国的求援视而不见,继续过着 “偏安” 的日子。各国各怀心思,让赵国在外交上孤立无援,独自承受秦国的重压。

(二)外交风云:赵国的周旋余地

赵国在长平之战的外交舞台上,并非毫无作为的 “木偶”,尚有诸多策略可施。若赵王能有远见卓识,可在战争初期,派能言善辩之士出使魏国、楚国,以唇亡齿寒之理,动之以情,晓之以利。向魏国承诺战后共享上党之利,助其巩固边防;向楚国诉说秦灭楚之心不死,唯有合纵抗秦,方能保楚地安宁。同时,赵国可拿出部分财宝,贿赂魏、楚重臣,疏通关节,让援赵之声在朝堂上占得上风。

再者,分化秦国外交关系也是关键一步。秦国朝堂并非铁板一块,范雎与白起便有矛盾。赵国可暗中联络范雎,以重金许之,劝其劝说秦王罢兵,或在秦军后勤补给上做文章,让范雎掣肘白起作战。还可散布谣言,挑起秦国内部将相不和,使秦军指挥层出现混乱。赵国若能在外交上纵横捭阖,拉拢他国、离间秦国,或许能打破孤立局面,为廉颇在前线作战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改写长平之战的悲歌命运。

四、战争走向的多种可能

若赵王坚定支持廉颇,长平之战局势或有不同走向。一方面,持久战或成常态。廉颇凭借防线坚守,秦军强攻无果,双方陷入长期消耗。随着时间推移,秦国虽国力雄厚,但长途作战、久攻不下,国内压力渐增,民众对战争的疲惫、财政负担加重等问题浮现,秦王与臣子间矛盾也可能激化。赵国虽有后勤压力,可凭借本土作战优势、军民齐心,咬牙坚持,僵局或持续数年,秦国无奈退兵,赵国惨胜,元气大伤却守住国土。

另一方面,廉颇等待战机,或能伺机反击。在长期对峙中,秦军若出现指挥失误、兵力分散或后勤偶发危机,廉颇可抓住破绽,联合赵国骑兵精锐,突袭秦军薄弱环节,打乱秦军部署,乘胜追击,扭转战局。不过,这种反击需精准时机与果敢决策,一旦失误,赵国防线将危在旦夕。

当然,战争充满变数,即便廉颇坚守,赵国仍可能因国力不支、诸侯始终作壁上观,最终在秦军疯狂强攻或后勤彻底崩溃下战败。但无论结局如何,若不换廉颇,赵国不会遭受赵括领军时的惨败,不至于一蹶不振,战国历史走向或许会添几分曲折,多一丝变数。可历史无法重来,长平之战的悲歌,始终警醒后世战争的残酷、外交谋略的关键以及国力支撑的根基。

1 阅读:14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37

用户10xxx37

3
2025-01-03 23:45

眼看要输才换上赵括赌一把的,还有什么好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