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之境》:重新发现生命与自然的联系|2024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25-01-17 11:11:24

书评周刊编辑部的年度书选已经持续存在了逾二十年。在这二十几年中,我们选出了众多触动心灵、启发智识、开阔眼界的书籍,试图让这些书籍帮助我们相对更好地面对生活,面对自我。正是在对这些领悟的阅读中,我们看到生命困惑、痛苦、愉悦、狂喜的丰富可能性。而就像有些诗人、思想家、艺术家已经体验或意欲抵达的,生命之丰富可能性的某种极点,或许是一种“我”与“万有”合一的状态。无我,无青山。只余纯粹存在之光。今年,我们再次从一整年的好书中遴选出了12本值得阅读的优秀书籍及三个特别致敬,秉持着“公共立场、专业品格、独立精神、现实情怀”的原则,与读者一同领略不同维度的思考极点。

2024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特刊。

我们正逐一在书评周刊公号二条推送这12本被评委和编辑部选择的好书。本篇为作家罗伯特·麦克法伦的《荒野之境》。

新京报·书评周刊2024年11月1日专题《罗伯特·麦克法伦:漫溯世界尽头》:

专访罗伯特·麦克法伦:捕捉来自荒野的惊叹

罗伯特·麦克法伦:大地是他的主人公

年度阅读推荐相关推送:

2024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 2024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年度特别致敬 《你们去荒野》:那些渺小但鲜明的人之命运|2024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 《维吉尔之死》:与整个宇宙存在合一|2024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

年度阅读推荐

2024

《荒野之境》

作者:(英)罗伯特·麦克法伦

译者:王如菲

版本:新经典文化|文汇出版社 2024年5月

罗伯特·麦克法伦

英国作家、学者。剑桥大学文学与环境人文学教授,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

(图片© Bryan Appleyard, 2019)

致敬词

在城市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原始荒野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然而,荒野以其强悍的生命力对抗着人类文明的规训。那些难以征服的地带,地图上难以锁定的路线,寸步难行的地貌,都注定它们将会是现代文明的反面。但也正是这些特征,吸引着人们前往那些地带,从人类最初涉足其中的拓荒者,再到近现代具有浪漫主义的冒险者,荒野自始至终都以独特的形式激发着人类对生命的渴望。 英国作家罗伯特·麦克法伦将这种自然写作拓展至了更高的维度,在他精妙的语句中,自然荒野仿佛成为了具有生命性格的主人公。他亲自涉足那些危险的荒野区域,感受生命的原始感,并探索着另一种精神世界。我们致敬《荒野之境》及作者麦克法伦,致敬他用文字追寻着荒野的性格,致敬他对地球上每个角落的探索,让我们得以用去人类中心的视角重新发现生命与自然的联系。

答谢词 《荒野之境》教我们向鹰隼借一双更敏锐的眼睛,向雪兔借一身更迅捷的步法,向冰川与岩石借一颗更沉稳的心。“我们需要荒野,因为荒野提醒我们,人类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世界”,而我们是它的一部分。即便我们做不到像麦克法伦那样,用双脚去丈量大地,绘制一张属于自己的荒野地图,但我们起码会知道,我们随时都可以走出第一步。作为译者,感谢作者麦克法伦和这本书,让我有一年多的时间成为一个想象中的旅行者。也感谢新京报这次授奖,愿更多的读者成为我们的同行人。 ——王如菲(《荒野之境》译者)

对话译者王如菲

这个人

自然写作的领军人物

新京报:你是如何关注到罗伯特·麦克法伦这位作者的?

王如菲(《荒野之境》译者):我非常后知后觉地发现,《荒野之境》出版的年份,正是我刚上大学那一年。从读大学、读研到刚开始工作的几年,我很有可能在《卫报》或《每日电讯报》或其他地方看到过他的文章或相关书评,但那时候并没有十分留心。后来才知道,那段时间,英国的自然写作已经开启了一个新的繁荣期,十余年间涌现出大量的新作品,而麦克法伦一直是大家公认的领军人物之一。

直到上海译文出版社首次引进“三部曲”的中文版之后,我才开始注意到这位作家,但充其量我就只是个漫不经心的读者而已。这时国内的自然观察和博物学热也渐渐兴起了,新书如理查德·梅比的《杂草的故事》,再版的老书如《听客溪的朝圣》《夏日走过山间》等等,都很受欢迎。之后还有麦克法伦推崇的《活山》《游隼》等。因为好友欧阳婷的关系,我对这方面内容也越来越感兴趣,她曾谈起麦克法伦,说麦克法伦的写作方式给了她不少启发。那几年,她开始慢慢地写,准备写成一本书,我因为机缘巧合,接了《深时之旅》的翻译。可能也是凑巧,她的《北方有棵树》和《深时之旅》中文版就在同一年出版了。

麦克法伦发来获奖感言视频在现场播放。(2024新京报年度阅读盛典的活动现场。)

新京报:在你看来,《荒野之境》这本书和其他的自然写作的最大区别在哪里?

王如菲:《荒野之境》有一点格外引人注意,就是当你从第一章的山毛榉树出发,回到最后一章的山毛榉树,对荒野的想象或许会有所改变。你会跟随作者的叙述,慢慢认同:人类和荒野是无法分割的。这就意味着,你既无法征服它,也无法把它当作逃避钢筋混凝土及高速刷新的赛博现实的手段——单纯的逃避与怀旧,是毫无益处的。并非人迹罕至处才是荒野,公路旁边就可以是荒野,你自己也可以活成一片荒野,就像麦克法伦的好友罗杰·迪金。而当我们这样想、这样做时,世界也许会发生一丝微妙的改变。

当然,跟过去的浪漫主义传统相比,《荒野之境》展现出很大的区别。但在近几十年的新的自然写作潮流中,《荒野之境》并非独一无二。很多作家都在试图重建人和自然的关系。“重建”是因为人们太习惯于用商品逻辑驯服自然了,再危险荒凉的地方都可以变成网红一日游打卡地,越荒凉就越有晒图价值。而这些写作者期待建立一种更长久的、亲如邻居般的关系。每个人都在尝试自己的方法,用麦克法伦的话说,大家的写作“杂乱、随性而多态”,回忆录、文学批评、小说、生态学、植物学、动物学、地形学等等各种类型都有,但大家普遍承认,英国正在经历一个自然写作的黄金时代。

这本书 “想象一种更宏大的真实”

新京报:麦克法伦是一个在文字方面非常考究的作者(在书面采访时体会到了这一点,他给我的回复中有着大量难以翻译的术语,包括建筑学术语、登山术语、地理术语),能否简单举一两例你在翻译过程中具体遇到的语句难题?

王如菲:是的,他太博学了,确实给一个孤陋寡闻又不求甚解的译者带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