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进入4月以来,网上的热点新闻就层出不穷,从最初的小米汽车爆炸,再到如今的美国疯狂加税,每件事都令人咂舌。
但在这些热度话题之外,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新闻,更令人震惊不已......
在这一个月不到的时间里,我国有三位亿万富翁接连去世。
要知道,他们三个可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是最高级别的富豪。
更令人震惊的是,在这去世的三个人中,有一位更是让李嘉诚损失了高达165亿!

3月17日,“香港股神”李兆基逝世,享年97岁,整个地产界都像被抽走了半口气,陷入一片哀恸。
说起来,这老爷子简直是从商海里泡大的。
6岁时,别的孩子还在玩泥巴,他就已经跟着父亲在店铺里打转,学看秤杆、数银元,一招一式有模有样。

到了12岁,他更是厉害,金店的熔铸工艺、成色鉴定,门儿清,在当地商圈小有名气。
然而,家里突遭变故,生意一落千丈。
但李兆基硬是咬着牙,撑起了摇摇欲坠的家族生意。
抗战爆发后,为了寻求生机,李兆基辗转来到香港。

初到香港时,他兜里没几个钱,日子过得紧巴巴,但他脑子灵活,瞅准时机,开始倒腾黄金外汇,一点点地攒家底。
随着对市场的敏锐洞察,他又将目光投向了房地产领域。

上世纪60年代,他带着郭得胜、冯景禧等人,创立了公司,并且大胆创新,首创“分层销售”“预售楼花”模式。
这在当时简直是石破天惊之举,直接把香港楼市搅活了,市场一下子热闹起来,他也借此一跃成为响当当的行业巨头,在香港地产界站稳脚跟。

在李兆基的商业生涯里,最让大众津津乐道的,当属他和李嘉诚那场“世纪对决”。
1989年,美丽华酒店地皮竞拍,这可是块人人垂涎的“肥肉”。
李嘉诚和李兆基两大商业巨头狭路相逢,现场气氛剑拔弩张,两人针尖对麦芒,互不相让。
最终,李兆基凭借过人的胆识和精准的判断,虎口拔牙,成功拿下地皮。
这一战,让李嘉诚栽了个大跟头,足足损失165亿港元。

消息一经传出,瞬间登上各大财经媒体头条,成为商界热议话题,人们纷纷惊叹李兆基的魄力与果敢。
但李兆基可不是只会赚钱的商人,他始终心怀社会,热衷公益。

2008年汶川地震,举国悲痛,李兆基第一时间慷慨解囊,捐款1亿港元,助力灾区重建。
在疫情期间,他也没闲着,不仅捐款5000万港元用于抗疫,还积极调配物资,为抗疫工作添砖加瓦。
平日里,他还热衷于建医院、办学校,为改善社会民生操碎了心。
这样一位商传奇突然离场,香港地产界的方向盘,似乎一下子没了掌舵人。

李兆基的丧事还没办完,3月29日,菲律宾那边突然传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噩耗:当地赫赫有名的“钢铁大王”郭从愿被绑架了!
那天,郭从愿参加完华人商会的聚会,像往常一样坐着车往家赶。
谁能料到,半路上,几辆黑色轿车突然冲了出来,把他乘坐的车逼停,直接把人劫走了。

消息一传出,整个华人商圈都炸开了锅。
家属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凑了2700万赎金,天天盼着电话响。
可等来等去,4月9日接到的却是警方通知—在郊区找到了他的遗体,身上全是酷刑留下的伤。

很多人可能都想不到,这位在菲律宾钢铁界说一不二的大佬,早年竟然只是福建泉州的一个穷小子。
28岁那年,郭从愿揣着仅有的几百块钱,像当年闯关东的先辈一样,毅然决然地跑到了菲律宾闯荡。
初到菲律宾,他只能从最底层的工作干起,在工厂里当搬运工,每天的工作就是搬钢筋、扛钢板。

沉重的货物把他的手磨得全是水泡,旧伤未愈又添新伤,但他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
慢慢地,郭从愿攒了一点钱,他瞅准机会,自己开了一家贸易公司。
为了能和钢厂谈下合作,他天天蹲在钢厂门口,软磨硬泡,凭借着自己的诚信和一股不服输的拼劲,一点点打开了市场。

随着业务越做越大,他逐渐成为了当地钢铁行业的龙头老大,还被推选当上了中国商会会长。
郭从愿虽然在菲律宾功成名就,但他心里始终装着老家。
这些年,他陆陆续续给老家捐了2000多万,用来给村里修学校、铺路、建卫生所,实实在在地为家乡的发展出了大力。

当地媒体也多次报道过他回馈家乡的善举,村民们对他感恩戴德。
谁能想到,这样一个热心肠的大好人,最后却遭此横祸。
消息传来,华人商圈里不少人都红了眼眶,大家纷纷感叹:这世道,怎么连好人都不放过?

4月1日愚人节,可没人笑得出来——“土豆大王”梁希森在北京病逝了。
梁希森1955年生在山东乐陵的穷山沟,小学没读完就辍学,饿极了曾沿街讨饭,给人打铁学徒时,胳膊上烫出一道道疤。

20多岁开始折腾创业卖过面粉、调料,摆过毛巾摊,倒腾过五金件,吃尽了苦头。
后来进军房地产,接手北京玫瑰园别墅项目,硬是从烂尾楼里刨出金娃娃,成了亿万富翁。
按理说赚够钱该享清福了,他却一头扎进了农业。

看着盐碱地里长不出庄稼,老百姓穷得叮当响,他心里不是滋味,带着团队搞马铃薯育种。
花了十几年时间,愣是让耐盐碱的“金土豆”种子跟着神舟十六号上了太空,打破了西方对高端种薯的垄断。

更让人敬佩的,他自掏腰包4200万,给村里建了上百栋联排别墅,又砸进去40亿改造家乡,修工厂、办合作社,带着乡亲们脱贫致富,临终前还念叨着“让盐碱地都长出金土豆”。

抛开亿万身家的光环,这三位企业家更像实实在在的“奋斗者”。
他们让人们看到,真正的企业家不只是赚钱机器,更是有担当、有情怀的社会建设者。
如今他们走了,但留下的不只是商业版图,更是一种精神——成功不只是赚多少钱,更是对社会的责任。
参考来源:



